土耳其----一国跨两洲(十五)

标签:
旅游 |
从珠宝店出来就去参观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式建筑。始建于 1609 年奥斯曼di 国时期,花费了七年时间建成,气势恢宏,造型奢华独特,该寺的墙壁 1/3 以上都使用了蓝彩釉贴瓷,使得整个清真寺内都充满了蓝色,所以称之为蓝色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在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塌。蓝色清真寺的宣礼塔高达43米,比一般的清真寺多了一座宣礼塔,据说因为土耳其语里“金子”和“六”的读音相仿,建筑师把苏丹要求的“金顶塔尖”听成了“六柱塔尖”,于是成就了这样一座拥有六座“宣礼塔”的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共有八个入口,分布于宽阔院子的三个方位,方便人们进出。可即使多达八个门,在我们参观的当天进出都十分拥挤,得人挨着人慢慢地通过。进入寺内后同样有许多人,同伴说像是下饺子。
内院一圈有三十座拱门形成了内围廊,拱门上是三十个小圆顶:
一层层的小圆顶往上是清真寺的大圆顶,上面有金色的塔尖。在外围有并排三列的六座宣礼塔。内庭的中心是用于净手的水池,虔诚的教徒进入寺内之前,都会在这里净手:
进入寺内都要脱掉鞋子,女士则要在这里戴好头巾。踩在铺着由信徒捐赠地毯的地面随着人流往里走,也只能是沿着周围观看清真寺。因为中间用木制围档拦了起来,供信徒使用:
蓝色清真寺的大圆顶直径达27.5米,圆顶通过角穹依托在4个直径1.6米的巨大的大理石圆柱上,再通过各个角边的小圆顶和各式拱圈承托起了清真寺的顶部:
超过200个设计精细的彩绘玻璃窗户采纳自然光线,现今还安装了吊灯辅助照明。彩绘玻璃图案丰富靓丽,几何图案和自然元素相结合,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宗jiao信yang的虔诚:
仰着头随人流游动着欣赏这恢宏大气的建筑和匠心独具的设计,踏着透过彩绘玻璃洒在地毯上的斑驳阳光走出了清真寺。
随后就来到了与蓝色清真寺一墙之隔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广场上从北到南依次有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蛇纹柱、君士坦丁方尖碑。这三大纪念碑都是历经风霜的珍贵遗迹,数千年屹立不倒,不可不看。
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又称狄奥多西方尖碑,原为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思三世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建造,建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本安放在埃及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从埃及购买后运回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
碑体由粉红色花岗岩制成,高约32米,由于方尖碑在运往伊斯坦布尔的过程中发生过断裂,现存碑高18.74米。方尖碑四面镌刻着古埃及象形文字,记载着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丰功伟绩,底部基座四面刻有两排人物图案,展现了狄奥多西和家人以及随从观看战车比赛的画面:
青铜蛇纹柱也被称为德尔斐三脚祭坛或普拉提亚三脚祭坛,为纪念公元前479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波斯人而建。
蛇纹柱由三条相互缠绕的蛇组成,在8米高的柱顶,曾有三个蛇头顶着一只金碗。铸造材料主要为青铜,全部来自战败方的武器。蛇纹柱的金碗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掠夺,下落不明,三只蛇头据记载于1700年10月20日遗失,只有其中一只蛇头的一部分被找到、复原并保存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实际上今天的蛇纹柱,只有中间的一部分:
君士坦丁方尖碑也被称为墙柱,它并非来自埃及,而是用本地石材建造,由君士坦丁七世于公元10世纪修复后得名。
方尖碑高约32米,碑身外原来镶满了镀金青铜浮雕,描绘拜占庭皇帝胜利场景的图案。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青铜板被掠夺,现仅剩石砌核心。在基座上可以看到许多镶青铜浮雕时的孔洞:
据说,后来的土耳其苏丹近卫军们特别喜欢攀爬失去了铜牌粗糙的方尖碑,导致其表面进一步被损坏,今天可以看到表面的许多坑和缺口便是因此而致。另外,此方尖碑看起来颇似充满年代感的城墙,因此被称为墙柱:
至此,我们领略星月之国的风采和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要告别土耳其了。因剩余时间比较紧张,我们的晚餐也是打包了到机场再解决。
回程依然是卡塔尔航空的联行安排,从伊斯坦布尔飞多哈,再从多哈飞回上海。
伊斯坦布尔机场:
多哈机场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