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走看看----二(13)

(2024-12-13 21:32:25)
标签:

旅游


沈阳(5

游览了小南教堂后,即乘车去北陵公园,北陵公园因地处沈阳北面内有清昭陵而得名。目的是参观清昭陵的,但必须要在北陵公园买两张门票才能入内,这公园的门票费相当于是买路钱了。我们也只是沿着去陵寝区的道路顺便左右看看,多走了几步路拍了几张照片。

北陵公园简介:

走走看看----二(13)


公园正门及广场:

走走看看----二(13)


墙上的龙雕塑:

走走看看----二(13)


公园内的植物造型蛮漂亮:

走走看看----二(13)


小湖泊中的残荷和被西风吹歪的芦苇:

走走看看----二(13)


皇太极广场上的皇太极塑像及介绍: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这座长47米,宽12米的石桥叫神桥: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桥头另一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碑:

走走看看----二(13)


走过石桥看到的是被栏杆保护的神道以及石牌坊、陵寝外墙:

走走看看----二(13)


神道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月牙城的影壁前。在清代任何人都不允许在神道上行走,以示对皇帝敬重之意。只有运送帝、后棺椁、神牌、祝版、制帛的官兵,才可以在神道上通行。

路旁有清昭陵简介:

走走看看----二(13)


石牌坊是陵寝中一件典型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祭礼、仪注的起点,即祭陵人进入牌坊门就进入祭祀状态。石牌坊上的雕刻生动形象,是清代雕刻的珍品。1988年为保护石牌坊用4组槽钢对石牌坊进行了加固:

走走看看----二(13)


 

清昭陵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陵建筑之一。

清昭陵为前朝后寝三进院落的建筑格局,总体分为前导和陵墓两大部分。正红门至隆恩门为前导部分的一进院落,方城、隆恩门、隆恩殿为祭祀建筑区的二进院落,宝城明楼、宝顶、地宫为陵墓区的三进院落。

这就是陵寝的大门正红门,墙上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牌子: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清昭陵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分布于中轴线两侧。这是门洞里看到的处在中轴线上的碑亭和隆恩殿:

走走看看----二(13)


按明清陵寝制度,不许从神道这端直接看到另一端的隆恩门。就是说,从大红门至隆恩门中间必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神道上的碑亭起到“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

走过门洞,在神道两侧有一对华表。华表顶端圆盘上蹲伏着的怪兽,它似犬非犬,浑身鳞甲,昂首挺胸,翘起的尾巴与鬃发相连,长着一支长长的象鼻子。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兽“犼”,也叫“望天犼”。这对华表顶端的望天犼面朝北,也就是面朝陵寝的叫“望帝归”,也叫“望君归”。意在希望帝王要尽孝心,但也不要太沉缅于哀伤之中,祭毕而出,国家大事等你处理:

走走看看----二(13)


另一对在神功圣德碑碑亭之前的望天犼面朝南,也就是向着沈阳故宫的叫“望帝出”,也叫“望君出”。提示帝王不要忘记祖宗,江山是先祖打的,每年的七次祭礼别忘了。(昭陵每年举行七次大祭。时间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岁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

在华表后,就是十二“石象生”。所谓石像生,就是陵墓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清昭陵有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石兽依次分别为石狮、獬豸、麒麟、立马、骆驼、立象各一对,共六对十二个。石狮,代表王者、权威、高贵。石獬豸,代表统治者公正严明。石麒麟,祥兽,希望太平盛世常在。石马,是皇太极最喜爱的坐骑: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建在神道上的神功圣德碑亭: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碑亭正中立石碑,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了皇太极一生文治武功,由赑屃驮碑座。因光线和空间限制照片没拍好,只能看个概况:

走走看看----二(13)


 

朝北看到的是隆恩门,又称五凤楼。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门洞的顶部是高3层的门楼。门楼牌上是蒙语、满语、汉语三种语言竖写着的“隆恩门”,只是岁月的侵蚀使整个门额都很显沧桑感: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过隆恩门就是方城内了,方城是昭陵的主体建筑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突出的角台建有角楼。城墙前后城壁正中心各有一突出的方台,上有门楼,下为门洞。南为隆恩门,北为明楼,门洞两侧有磴道可供上下。城上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内倾斜。方城门户森严,俨然如一座城堡,城内有两座配楼、两座配殿、焚帛亭、隆恩殿、二柱门(棂星门)、石祭台: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方城的中心是隆恩殿,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它是供奉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隆恩殿建在高六尺、周长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的巨大石台基之上: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殿前台阶正中是一块巨大的丹陛石,上面雕有“寿山福海”“龙凤合欢”的图案:

走走看看----二(13)


另外,隆恩殿正门檐下有一块长六尺宽三尺珍贵的“翡翠玉拜石”,厚度因其埋在地下而不可知,有人推测有一丈厚。

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又称寝宫或神阁。阁内有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又叫神龛,里面供放着帝、后的神位。在大暖阁前还有帝后的龙凤纹宝座,大祭时将神位从暖阁中移至宝座上接受祭享。宝座前设有供桌,用来摆放祭品:

走走看看----二(13)


隆恩殿的右前侧有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再三拜九叩,读祭文,哀毕,便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祭台,石祭台上有五件石雕: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不能实用,象征香烟永旺,神火不灭:

走走看看----二(13)


再后面是明楼了。这是明楼的门洞:

走走看看----二(13)


明楼是陵墓的标志,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传说这块石碑很诡异,每到阴雨天石碑的背面竟然会出现一幅水墨丹青——《麻姑献寿图》,但尚没有亲眼目睹之人证明过。

 

过了明楼是宝城、宝顶,下面就是葬有皇太极夫妇的地宫。跟其他陵墓不同的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遗体是火化了的,所以地宫内并没有棺,而是骨灰瓶,也叫宝宫。根据清祖制宝顶种有一颗榆树,被称为“万年吉地”。据悉,清昭陵地宫至今仍保持封闭状态,未进行过考古发掘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走走看看----二(13)


宝城上铺的青砖经受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留下了岁月深深的痕迹:

走走看看----二(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