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后花园——格鲁吉亚(十五)

标签:
旅游 |
结束了在巴统的游览,我们在次日上午前往行程的最后一站姆茨赫塔。
姆茨赫塔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东格鲁吉亚王国卡尔特利的首都,也是公元337年基督教被宣布为格鲁吉亚国教的地方,被格鲁吉亚人视为“ 圣城 ”
姆茨赫塔古城是中世纪教会建筑的经典范例,并且是格鲁吉亚王朝精美艺术和文化的见证,在格鲁吉亚王朝文化艺术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姆茨赫塔列入世界遗产,并于2016年将其历史遗迹置于加强保护之下,其中包括宏伟的中世纪教堂季瓦里修道院以及生命之柱大教堂。
到了姆茨赫塔城,我们在生命之柱大教堂附近的停车场下车。这是在停车场拍摄的远处山上的季瓦里修道院(十字修道院):
和许多景点一样,参观生命之柱大教堂要走过一段商铺街,里面的商品也没有非常有特点的地方:
生命之柱大教堂是格鲁吉亚最为神圣的教堂,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教堂位于姆茨赫塔小镇的中心,周围还有一圈高耸的城墙:
生命之柱大教座堂之所以在格鲁吉亚东正教里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是因为这里埋葬有耶稣受难时所穿的长袍。
相传,公元1世纪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他受难时所穿的圣袍被当时一位来自姆茨赫塔的格鲁吉亚犹太人埃里亚斯(Elias)从一名罗马士兵那里买来,并带回格鲁吉亚。他的姐姐茜多尼亚(Sidonia)出于好奇穿上了这身长袍,但是还未脱下就死去了。埃利亚斯心痛地将姐姐的遗体与耶稣的圣袍一起埋葬,之后从坟墓里长出了一棵参天雪松。300年后修女圣尼诺带着圣母玛利亚赠予的葡萄藤十字架,从罗马出发来到了姆茨赫塔。圣尼诺选中茜多尼亚墓穴所在地建造教堂,教堂的七根支柱取材于这棵雪松,当六根柱子就位后,第七根柱子却悬在空中,怎么也落不下来。直到圣尼诺跪地祈祷一晚上后才落下,这根雪松做成的柱子渗出的汁液竟有神奇的治愈功效。教堂由此得名。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座教堂,建于公元11世纪。它的恢宏大气,让当时的国王惊叹不已。为防止设计师阿苏基兹拿出更出色的作品,国王命人砍去了他的手臂,并以优渥的待遇让他在此颐养天年。
教堂围墙的正门和钟楼:
门口陈列的教堂缩小模型:
在门洞里看到的教堂:
这里可以进入钟楼和走上围墙,只是禁止闲人进入:
教堂的全景:
教堂的门上有宗教彩绘,木门上有着很精致的人物雕刻讲述着宗教故事:
教堂内游客很多,里面的壁画和雕塑在阳光穿过高处窗棂的照耀下很显神圣感,也是让人赞叹。据说教堂里有一只设计师阿苏基兹拿着工具的断臂浮雕。只是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都是大致地浏览了一下,没有特意地寻找这个浮雕,倒是看到埋葬在这里许多国王的墓碑。
高大的围墙保护着教堂,围墙上有碉楼,碉楼中可以住人。四个方位都有可以上去的楼梯:
教堂北侧的这个人形十字架不知是否和那棵大雪松有关联:
站在教堂一侧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山上的季瓦里修道院,两者遥相呼应:
走出教堂还有许多的空余时间,同伴们找了咖啡吧要喝咖啡歇会,我则在小镇闲逛起来。
山坡上漂亮的建筑:
小酒吧的围墙:
小弄人家的花:
藏在小弄深处的咖啡吧:
库拉河边人家简易码头上的小艇:
在库拉河边拍摄的季瓦里修道院:
告别姆茨赫塔我们回到第比利斯,驱车到国际机场准备回家了,此行格鲁吉亚的游览观光也结束了。这是第比利斯国际机场:
候机大厅:
从地理划分上讲,格鲁吉亚应该属于亚洲,但格鲁吉亚人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与欧洲更为接近。这里的物价也不便宜,从我们消费的价格来看相当于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在格鲁吉亚游玩,参观教堂和修道院全部是免费的,但必须遵守教义的相关规定,女士要包头巾、不能穿短裤和裙子进入,不能拍照,也不能带宠物进入。这样就少化了很多景点门票的费用,而国内许多的寺庙都是要收费的,价格都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