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水啸弓
泥水啸弓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80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06月15日

(2024-06-15 14:15:21)
标签:

杂谈

读书的故事(2008-06-01 14:10:03)
标签:爱在中国行 杂谈

  周六下午闲着无事,一个人就去了新华书店。在堆満书籍的书架旁浏览着那些自认为可读之书。边上的椅子上坐満了“看”书的人,穿校服的学生居多。

  骑车回家的路上,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幸福,不像当年我们想读书却无“书”可读,尤其是在“十年动乱”时期,要找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真是很难。由于书的单一性,书店里根本没有可让人捧着就放不下的书。这对于要读书的人来说真是一段很艰难的岁月,许多人都有着不同的读书故事,我也一样,下列三则小故事可以佐证。
    故事一,借书。
  这借书并不是拿着借书证去图书馆堂而皇之地借阅,那时的图书馆早已关门大吉了。借,是在喜欢读书的同学、朋友之间悄悄地开展,相互之间要有很铁的关系达到高度信任才行,而且在限定的时间内一定要归还,否则一出差错就不知会有什么下场在等待了。这样的借阅为我提供了很多的读书机会,由于我看书速度快,还经常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同时跟几个朋友交换着看,充分地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好处。但有一次出了个事故,害得我在同学面前好久抬不起头来。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从同学处借了一本苏联的长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这书是描写间谍和反间谍的故事,非常吸引人,我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约定时间就读完了。本来想着早点还给同学,但经不住同住在一个居民区的长我好几岁的朋友央求,我就让他共享资源了。到我给他定的归还日期到了,还不见他来还书,我就上门讨书去了。哪知道,推开他家门,他正哭丧着脸坐着发呆呢,屋里还有一股淡淡的烤焦了物品的味儿。我告诉他我要去还书了,请他把书给我。他掀开了盖在膝盖上的黑棉袄,露出烧破了四分之一书页的《秋天里的春天》,棉袄的下摆也烤糊了,里面白花花的棉花都弹了出来。原来他在烤火取暖时睡着了,书和棉袄都掉在了火盆里。我无奈地望着他,真不知该怎么办了。他赶紧找了一本描写草原生活的《远方的呼唤》递给我让我可去交帐,我悻悻地回了家。想到两本书的不等值,我只好再贴上自己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去了同学家。在我连连检讨、认错后,同学也只有接收这被动的局面,而我得到的是:“再也不借书给你了”!
    故事二,换书。
  那个年代人囗流动少,我们一个小区的人都是一个单位的员工和家属,十几、二十几年住在一起,几百户人家几乎都知道谁家住哪幢几号,有几囗男丁和女人。那十几户工程师、技术员家庭怕惹事生非,也都紧跟着时代潮流行动,小区的废品收购站里也不时地回收到各种“封资修”的书籍。当我去卖家里的废品时发现这个新的“书源”时真的很高兴,但想要得到这些书也决非易事。于是我经常去那里磨蹭、观察,考虑怎样才能得到想要的书。后来我发现每当中午时只有一个大姐在值班,因为她腿残疾行走不便,家里人会送午饭给她吃,而她又是我大姐小学的同学,我开始了向她“讨”书的游说。但无论怎样讨要都不能说动她,原因是她怕被人发现丢了这份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
  隔了几天我忽然想到,这一大堆书只要份量不缺少不就没事了吗?我赶紧找出家里几姐弟用过的教课书、作业本,趁着中午时间赶去了。我装着卖废品的样子让她先过磅称重,当她要记帐时我就央求她不要记帐付钱了,让我换些书回去吧。她先是一楞,后来看周边无人路过也就答应了我的要求。在既怕她反悔,又怕别人看见后难为她的担忧中,我匆匆地翻了几本书也不称重就急急地回家了,一路上很是兴奋。有了第一次后,接下来的换书就不麻烦了。在这样的换书过程中,我得到了《家》、《春》、《秋》、《牛虻》、《复活》、《中外民歌300首》等不少的好书。
    故事三,偷书。
  那是上初中二年级的事了。当时学校的教学管理都跟上了“文化大革命”的需要,小学生表现好的加入了“红小兵”,中学生表现好的自然是“红卫兵”了,学校在每个班的“红卫兵”中又选出了二至三名学习成绩好的骨干组成了学校的“红哨兵”队。“红哨兵”每天清晨在学校门囗检查师生们是否佩戴毛主席像章了、以及有谁迟到了等,课间则检查各班级的课堂纪律,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和处理学生间的吵架纠纷等。“红哨兵”一般是二个人一档、按顺序实行轮流值勤制,这轮值的二天基本可不上课,有专门的办公室供办公、休息。在“红哨兵”办公室的后半间是个库房,里面堆放着不用的教学仪器等,一边还堆着好几箱的“封资修”书籍。
  有一天下着中雨,我和我的搭档---隔壁班的一个爱看书的女生在检查一圈后坐着聊天,不知谁先把话头扯到了办公室后间的书籍上了,使我按捺不住了。当时的我已经“饿”了很久,心里痒痒的我就让她在门囗望风,我踩着椅子从门上的汽窗就爬了进去,在没有扎紧的纸箱中掏出几本书又急忙地爬了出来。当时的心脏是“咚”“咚”地跳得很快,毕竟这偷书也是不光彩的事,让谁见着了我们都要倒霉。还好,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镇定下来后我把书分了一半给她,自己留下了《我的大学》和《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放学时就把“赃物”藏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好好地过了一阵看书的瘾。但是第二天想起这次偷书的经历时还是有点害怕,再也不想有第二次了。
 
  如今,虽然床头天天不缺书,但当初那种如饥似渴的状态是早就没有了。回忆那已逝的“饥渴”,确实也觉得有点遥远,但对那遥远还是有着不少的眷恋。

(不知道是怎样成私密博文的,试着重新发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