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胡思乱想 |

近来,很多事,让我烦乱而又不知所措.
近来随眼看到的博客文章,很多都是发泄在抱怨.明的,暗的.
不知是不是心情不好自然看到的东西都是阴暗面.连街上的人,听到人家的说话,都能听出许多人都不开心.
现在的我,生气纯当减肥.
其实许多人抱怨、发泄的东西,无非是感情、工作关系,也没别的内容了。
空泛。心里容纳的区域少了,心烦的就反而多了。
想起了心里学的影响与传递的论述。无论是抱怨的还是倾听的,从心里或者说从潜意识里都是得到了情绪的发泄和释放。
谈浅点,能抑制自己,或者说希望自己的心里有健康的发展,潜意识中的不健康不好的成分会被过滤,但不会消失,压抑在心里的某个部分。弗洛伊得和荣格对此各有看法。而我的解释就是"抑制"。
如果把情感看成是一种实质的离子,那么这些抑制住的部分,就会想记忆一样,依附在心灵(大脑)的某个地方。我觉得人是种奇特的东西,人的每个部分都会存留独自特有的记忆,不止是大脑。比如受创的人也分疤痕体和非疤痕体。因此此处我说的心灵,是特指存留记忆的载体。
因此,以上所说的对负面情绪的抑制,总会有个"出口"。比如暴怒、比如做梦、比如随口而出又觉得莫名其妙的话、比如倾听人家诉说的欲望等等。每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性格,都会在不同的出口有所显示。
许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制作并发现出许多种人格的模子,但是,人格是人的特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绝不会有一个相同的。一切的性格学说、星座学说、神秘学,从各个方面为人格的共性供给了充沛的非常有参考性的知识。其实这些,同时也是在犯着人类的通病:当人类想知道什么却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于是会假设;而当假设只有一种,人们就会无论是否正确的去相信它并找出相应的事情去附和这个假设。但是,我想说的是。人格是特质,不是定论。可以综合,不可以假设。
扯远了。本来只是想做做自我分析,也想让相互关心的人明白,人和人在一起,无论是什么关系,都需要互相"体谅"的。这种观点并不排除敌人。"体谅",简单的说就是设身处地。而且,一样情绪,一个动作,一点语言,影响必定是达到双方的,绝对不可能是只单方表达了、宣泄了;我把这个称之为"共享"了。
拿朋友或者恋人的关系举个例子:
当A体谅了B,却得不到B回应,甚至觉得B根本就不当一回事,而且相反B很少体谅A,那么,两者心里上必定就已经产生了阴影,也就是上述的负面情绪。于是这个情绪,附著着,积累着必定会在别的出口显示出来。显示出来的出口,同时是跟另一个人或者当事人共享了。因此影响只能是循还的。
坏的可以影响,好的也可以影响。许多人天生善于寻找发现并利用人家的好的影响来改变坏对自己的影响。这种人通常善于交际也很容易成功。而我,显然太容易让负面的影响占了上风。这是我的不足。可是还没寻求到合适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也许这种能力也是天生的?呵呵,如果真是,希望自己能善用这种能力。每种能力必有其用处。
我喜欢旅行。并不是逃避,只是在找寻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希望"所有的事我都能冷处理。办不到的时候,我就会想旅行,就会夜里逛街。如果我不把行为出口控制在这种范围之内,就一定会出现许多其它的出口。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神啊,我不是您的孩子。我想的太多了……。寻找中……。解决中……。
后一篇:视频: 榻榻米上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