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017-10-09 12:27:28)
分类: 读《道德经》

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注释:

1、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

2、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陈鼓应先生认为这三句与上文不连贯疑为错简复出。此处仍予保留。

 

引语: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这是他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

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

因而,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所以,这是《道德经》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评析:

本章主旨的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张松如指出,老子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这种直观的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这是他的主张,他的愿望。可是,现实怎么样呢?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校读》第414)杨兴顺说: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

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有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天之道,有利于贫者,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民不畏死的绝境。

胡寄窗说:老子所以产生这种分配观念,由于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应该使贫富平均,大家有利。天之道虽主损有余以补不足,但损有余的结果会更增加被损者的利益,因为物或损之而益

由于现实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存在领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与富商大贾的剥削,所以,老子企图以天之道警诫他们,使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

他们要求富者能够作到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点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们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向剥削者说教,妄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软弱无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