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情诗欣赏(一)

(2015-01-05 12:00:54)
标签:

情感

分类: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情诗欣赏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情诗欣赏(一)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宋 . 苏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古代诗词是中国的国粹,当你读古诗时,会觉得沉浸在书香和文学的海洋中,仿佛脑海里有此情此景一般。而古代情诗更是古诗之精华。爱情诗是世界文学的滥觞,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古代著名的十大情诗吧.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用去细思量,你的形影我难忘。千里遥远的孤坟,竟无处向你诉满腹凄凉。纵然是夫妻再相逢你也许认不出我,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夜里做了个渺茫的梦,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故乡,只见妻子在那小门窗,正在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淋淳热泪千行。料想得到,她为惦念我年年痛断柔肠的地方,就在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江城子》欣赏"> 欣赏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词的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夜里,诗人梦到了他已经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开头是从时间角度着眼来写人,“十年”点明时间之长,十年沧桑,他们是多么迫切希望得知彼此的消息,希望彼此的音容浮现在眼前,然而,失望了,这“茫茫”二字,不仅写出了彼此渺茫难详的现实,表现了内心的空虚怅惘,也反映了他们思念之情的深切,他们心事的浩茫深远。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妻子,却说“两茫茫”,用这样肯定的语气说死去的王弗也有着与诗人一样的心境,这里体现着诗人的判断,体现着诗人对亡妻的了解,蕴含着无限深情。这个“两”字虽然是和生者死者而言,实际上是强调生者思念的深切,在诗人看来,死去妻子也正和自己一样,充满着不尽的思念,生死同心,夫妇感情是很深厚的,感情如此之深,思念之情可想而知。但诗人偏偏把笔一掷,写出了“不思量”三个字,如异峰突起,景色峭拔,紧接着“自难忘”,逼进一步,即使不去想她也不会忘记的,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把诗人那种深沉的思念,强调得异常鲜明异常突出。“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但又还不够。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阕写尽了相思之苦,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妻是思妻的必然,也正合题旨。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境换而意相连,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据《本事诗》:唐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张的幽州衙将,妻死后留下五子,受后妻虐待,亡妻忽从冢中出,题诗告张说:“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苏轼在此化用其意,却十分贴切、自然,不露痕迹。“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纵观全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诗人将现实和梦境,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上阕写现实,下阕写梦境;“千里”二句从生者的角度写,“纵使”三句从死者的角度写;而“料得”三句,更是将生者和死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这样便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而又情真意切的境界。这首词在章法上紧扣记梦,以悼亡之情为主线,按照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梦中的悲喜和梦后的喟叹顺序层层写来,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虚实结合,结构严谨。词句略无粉饰,不假斧凿,不事藻饰,不用一个典故,就是这样一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九百多年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使多少人泫然涕下!究其原因,就是此词以深挚的真情取胜。一个“情”字就是此词的诗魂;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尊遗愿葬于中岳嵩山,今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古文】:1《刑赏忠厚之至论》 2《范增论》  3《贾谊论》  4《石钟山记》   5《晁错论》   6《记承天寺夜游》   7《重巽以申命论》   8《进策》   9《策总叙》   10《策略》五篇   11《策别课百官》六篇   12《策别安万民》六篇   13《策别厚货财》二篇   14《策别训兵旅》三篇   15《策断》三篇  

【诗词赋】   1《赤壁赋》   2《后赤壁赋》   3《东栏梨花》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渑池怀旧》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苍舒醉墨堂》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题金山寺》   18《题西林壁》   19《望海楼晚景》   20《雪后北台书壁》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4《赠刘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禅庄院》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4《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腊尽)》   37《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8《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39《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41《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43《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46《减字木兰花·春月》   47《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50《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54《满江红·江汉西来》   55《满江红·清颍东流》   56《满庭芳·三十三年》   57《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60《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61《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62《南乡子·送述古》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64《沁园春·孤馆灯青》   65《沁园春·情若连环》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67《阮郎归·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为米折腰》   70《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7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2《踏青游》   73《玉楼春》   74《方山子传》  

【对联】   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

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  洞庭春色赋》  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

 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梅花诗帖》  前赤壁赋》  东武帖》  北游帖》  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辩才韵诗》  一夜帖》  宸奎阁碑》   《致若虚总管尺牍》   《怀素自序》   《近人帖》   《与范子丰》

 绘画作品

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   《偃松图卷》

作品注本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比较著名的有:  

1.诗注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   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2.文注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3.词注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传世佳句

词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1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诗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5.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13.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文句

   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