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可以改变科学信仰的力作

标签:
飞天杂谈 |
对于十几岁、小学高年级和刚上初中的儿童而言,是人生最微妙的一段成长期。这段时期他们将形成影响自己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待世间万物的基本认识。如果家里恰巧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那么笔者极力推荐父母带上他们去观看《飞天》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科技逻辑严谨、人文情感丰富、励志精神浓烈的电影,将很大程度地帮助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信仰,培养孩子对自然、对科学、对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
每个孩子都会对世界充满好奇。由于他们还没有在社会中实现经济独立,所以每个人的童年的好奇心都更多地是针对自然科学而非社会科学。(像5道杠这种早早投身社会科学研究的儿童,应该被归为教育畸形的产物。)试想一下我们80后的童年,最喜欢看到的电影是什么?是《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这种以科学的严谨来对科幻和未来进行展望的影片,是对儿童观众最负责任的态度。一来一定的科幻和未来元素,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来严谨的科学逻辑又可以有效地寓教于乐,让儿童在享受有趣的故事的同时获得正确的科学理论知识。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们很难讲看过《大气层消失》的80后都会成为自然科学家,甚至一定会选择读理科,但是不可否认该片为很多喜欢自然科学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触摸了原本神秘到有些令人害怕的自然科学。当求知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那么之后的选择、努力和坚守就变得顺其自然。
从对儿童进行科普和励志教育这两个层面上来看,《飞天》几乎是这个时代最完美的影片。作为第一次讲述中国航天和中国航天人的电影,本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影片中关于航天员如何训练、中国航天的阶段性规划、载人航天的技术、设备等等大小环节,均是100%的科学严谨。看着航天员的各种失重训练,就算是成年人,也会被勾起童真的好奇,跃跃欲试。看着那些在失重状态下悬浮的水珠,视觉上是一种美感,而心里感到的却是神秘。虽然我国航天事业近几年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是对于国人来说,无论儿童还是成年,航天科技都是蒙着一层“尖端科学”的神秘面纱的。《飞天》帮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让我们看到了航天科技中的很多十分具体的层面。比如航天员在训练的时候,要达到能够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这就是很具体很细节的科学知识,如果你懂物理常识,会明白训练的艰辛,如果你不懂物理常识,则会勾起你的求知欲望。于是在宣传航天科技方面,《飞天》比任何科普教材都来得直接。
更具有意义的是,《飞天》并没有停留在科普上,而是根据我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规划,对我国未来的航天事业进行了合理的展望。“永久性空间站”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还只是计划书上的图纸,但是正是这种带有未来神秘感的东西,才最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影片利用了实拍加电脑特技的方式,利用多达600个的特效镜头,为观众提前演示了我国未来永久性空间站的模样。无论是太空景观、空间站外形、空间站内部的环境,《飞天》都再次践行了科学严谨的态度。这些都不是幻想,而是符合科学的合理展望。这些近未来的展望,大大完善了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尤其是对于那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的孩子而言,看到航天员们在永久性空间站的那些画面,心里一定汹涌澎湃。人们需要对科学树立一种信仰,一种严谨的信仰。《飞天》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或修正科学信仰的力作。
文/满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