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小凯
叶小凯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72
  • 关注人气:8,2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如何看《南方周末》的,以前和现在

(2006-07-23 14:35:12)
分类: 胡言
注:在豆瓣的豆邮里收到南方周末小组管理员后窗发来的邮件,询问我为什么把南周当成杂志在看一事,我的把给后窗的回复也在这里发了出来,除了他的问题也更多的写了些年来如何看南周。希望和南周的读者们一起交流讨论。以下是我的回复:
-----------------------------------------------------
南周,是我多年以来一直未曾停止过购买的和阅读的唯一的一份报纸,在以前给你发过的邮件与南周的小组里偶尔发言我都有提到,十余年的阅读习惯,不曾改变。

最早的时候看南周,我想还在是95年,那时正患着一场大病,中断了学业,一直在广州住院治疗,那病险些要去了我的性命。后来经过几个月的治疗,身体好些,你知道待在病房的日子是很无趣的,一整天的坐着或躺着,我在广州有个姨妈,常来病房看我,有时候周末就带了报纸,《南周》,姨妈说姨夫爱看,我也就拿着看,那时候的南周经常有一些与别的报纸不一样的新闻,很是吸引人,而我记得南周那时候也有一些电影,艺术文学方面的文章,我很喜欢,好象那时候编辑是沈颢,还有莫小丹的插画(我也不能确定是否是那年了),好象很多遥远的记忆了,对于政治经济方面的文章那时候的我是基本很少甚至不看的,我关心的只是那些文学艺术以及一些首版的大标题的新闻。病愈之后,自然也就养成了每个星期必买南周的习惯,而且,所有的南周一定好好保留下来,如果有见家里人拿南周垫桌子或是做其它用途我是绝对生气的。

看了这么多年的南周,我想某种程度上南周对我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方式是有影响的,这么多年,我是在不停的成熟,以前看南周的很多版面我都是不会细看的,现在看南周是会很多版面的文章都先通读一遍,有兴趣的文章再细读,而南周也是在不停的改变,和十余年前相比肯定也是有很多的不同,编辑记者都不知道换了多少,专栏作者也是变了又变,从最初讨人喜欢的我是豆豆到后来让人乏味的豆豆再到今天已经没有豆豆了,还有小强填字游戏等都变了又变。像很多人说以前看南周是因为它新锐它有着一种先锋的气质,敢于揭露敢于报导,那些都是会引起社会关注让读者大规模的大范围讨论的事实,很是震撼人,而在新锐的背后南周又确实像一个有学识有积淀的学者,这正是南周征服读者的魅力所在。

时代与我们都一同在往前走去,以前或者是南周在某些方面是一支独秀,能与南周处在同一个水平面的报纸我想真的不多或者根本就没有,但是现在传媒越来越发达了,并且网络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传媒方,南周难免相形见绌,《新周刊》《21世纪经济报导》《凤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读者的阅读选择和阅读范围,为什么我在小组里留言说我一直把南周作为杂志在看呢?或者我前面写了很多都没在写这个。个人是对南周有着极深的感情的,不知道是我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还是南周自己发生的改变导致我出现了一种认为南周更应该作为一本周刊出现的念头的产生,或者南周还是南周,改变的是我自己,如果我没记错早两年南周对报纸的排版就进行了一些改动,那种版面的改变还请原谅,我不知道该如何用言语描述出来,表面上看来是方面了读者的阅读,实际上也是在间接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那时候我心里就在想南周这样改倒不如直接做成A4大小的版面的杂志算了,那样无论收藏和阅读都会更方面,不过,如若那样的话也就无法看到一些大篇幅的文章和减少特稿大稿的视觉冲击力了。

在小组里“沉钟” 同志认为报纸的特点是时效性和准确简洁的传递性,而南周总在 读者定位上摇摆不定,文化类的文章太多,我想他说的也不是完全不对,可我想文化类的文章的出现并且是高品质的文化类的文字的存在恰恰是把南周与其他许多普通报纸区分开的标志。还是“耳朵”说的对周报其实是一种过渡性的刊物,做成报纸的形式还是做成周刊的形式我想这些其实都不影响南周本身的存在,而“耳朵”后面说“的可能是国内群众的购买力和购买习惯所限吧,定期购买6-8元的新闻类周刊的人还是占少数,而2元左右的新闻周报能够更受欢迎。”我想这个才是主要的。我愿意每周花一元,两元来买份报纸却不一定愿意每周花6到8元买本周刊。并且,在我看来南周除了是以报纸的形式存在但是南周的内容却真的完全可以做成周刊,并且里面的文章形式多样性完全不逊于别的周刊,每个版也完全可以看成是某周刊的某个栏目。

深度报道是南周的特色,并且南周一直也不是大量发布即时消息的报纸,一份周报的承载量只有这么多,我想南周现在在文化阅读写作以及艺术方面的版块做出的成绩确实是要高于新闻版,以至在会使有的读者产生了疑惑,一份报纸到底该如何定位以及对新闻版产生了异议,互相数年前的南周人们谈论的更多的是新闻版,而不是现在多数人都喜欢的文化阅读版,虽然在我的看来南周以前的文化阅读等版做的其实也要更好一些,只是现在的新闻版的逐渐弱势之下才使文化版变的日益突显使一些读者糊涂了。

或许,《三联周刊》和《凤凰周刊》这点做的确实比南周要好点,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凤凰周刊》变成报纸形式存在会是什么样!

以上是我对南周的一些看法,或许前面大段描述我是如何看和喜欢上南周的,而并没有深入探讨我是如何把南周当成一本杂志看的问题,那些话看来也许是多余的,但是我想那恰恰说明了我对南周的热爱。

欢迎“后窗”兄交流指正,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