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一天正式的课程,老师的语速快得超出想象。不过在看到一沓4A纸打印得齐齐整整的讲义的那一刻心里一下安心了,仿佛某种失落已久的感觉瞬间归位。课堂里一共只有四个学生,算上来我们的老师倒有五六个,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感觉。不过,面对着在英国的生活,我实在是一个太新的入门者了,不知那些现在我觉得很稀奇的物事,有多少是他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浑闲事呢?
至少,英国那些经典得不行的天气,在当地人眼中一定是等闲事了。在校内上看到别处的同学抱怨开始秋凉了,而英伦何止秋凉!最高温度只在十四五度就别去说它了;一天之中,上午阴冷,中午飘两阵雨,傍晚的时候西斜的
太阳却强烈得如午后三点钟,但好像大家都是安之若素地学习生活着。理论上应当还是夏天,室内却开着暖气;而室外,穿着短袖,以及穿着羽绒服的外国人,同在一条街上走,看起来都是春风拂面的样子,好像一点不觉得这气候有什么奇怪。大惊小怪的人只有我,一个穿着单衣出门被风吹得晕头转向,穿着大衣出门被太阳捂得浑身是汗的中国女孩;在这样的情况下,伤风感冒是不足为怪的,恐怕是感冒到头疼脑涨了也还想不明白:到底是热伤风还是冷伤风呢?
当然,奇怪的不止英国的天气,还有人。街上的路人们行色匆匆,我可以看见那些染着亮紫色或粉红色的头发、化着夸张烟熏妆而肤色奇白的年轻人;可以看见那些戴着好看的帽子、穿着考究的套装,皮肤层层褶褶地耸搭下来却还是认真地化着妆的老妇;也可以看见那些穿着职业装,提着公文包,神色漠然的上班族,他们坐在地铁里,读着通俗又充满了八卦和流言蜚语的小报;地铁一到站,折好报纸留在座位上,彬彬有礼地对阻了路的邻座说一声“劳驾”,然后及其迅速地融入到人潮中了。看了它的建筑会惊讶它的人民为何还是这样普通,好像各种特色的人都有,又好像是什么自己的特色都没有:穿着最考究的衣服,读着最通俗的报纸;有着很多礼的语言,也有着特奇装异服不屑一顾这些传统的后代。
啊,英国地铁上最通行的报纸也令我对传统新闻业的未来很悲观啊……那上面的都是什么新闻啊……那天看到一份本地报纸(都已经不是《太阳报》那么臭名昭著的小报了),花了一个整版报道的
“新闻”,标题是“一个渔夫,娶了三个美女,死在八十二岁”!——是不是英国人平时的生活真的很无聊呢?居然这样的事情也会成为新闻……不过,我又忍不住暗暗地想,或者的确这样标题和内容的新闻会更吸引读者?在一个一切都以经济利益挂帅的社会里,中国的媒体的未来,会不会就是这样的?……
唯有在游览博物馆的时候,还能强烈感觉到英国的文化底蕴,并未因这些流行通俗的文化而折损。譬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它建筑何其雄伟,藏品丰富之余又结合了现代科技——或许还有精心的设计——摆设得很好看,导致我和朋友这两个双双表示对自然科学兴趣有限的人在里面转了许久,流连忘返。然而这样一个博物馆里,竟然遍地是三五岁的小孩子,跟着家长地指引认真又好奇地一一参观着。见到这样的情形我真是很羡慕在国外生活成长的人,各种人类文化的宝库永远都在那里向他们敞开大门。我也忍不住想,一个把知识文化收藏地这么好然后想方设法展现给最年幼一代的民族,一个多数小孩子都在这样的熏陶下长大的国家,文化与科技会强盛发展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反观我们,那么喜欢喊自己是“盛世”,用金钱堆砌出了多少运用了最新科技和最新设计风格的建筑物,但是有的虚有其表,有的高高在上令普通人难以接近,甚至沦为官员政绩的装饰品——不管我们显得多么财大气粗,或者多么喜欢自诩文化繁荣经济昌盛,但随便一个生活细节就能看出,两者的实际距离,好远。

前几天,在超市心血来潮买了洋葱,切的时候恍然大悟道:哇,原来这就是生洋葱的味道!我肯定在哪顿饭上吃过,而吃饭时的心情还殊为特别……是啊,肯定在哪里吃过,我就这么想啊想,想到了两年半以前的暑假在芭堤雅的慈善机构里每天吃的那些神作一样的“sweet
sweet”的纯生的诸如豆角之类的各式蔬菜大杂烩,想到了这些年来在广东或者香港尝过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好吃的西餐,或者在澳门尝过的那些香味独特的葡国菜,乃至我来了这边之后吃过的各种各样的好难吃的西餐,或是一顿顿“土豆土豆加土豆”的canteen里面的学生饭……是在哪一顿饭里那么勇猛地生吃洋葱呢?而那种殊为特别的心情又是喜是悲呢?竟是想不起来,只惊觉漂泊异乡似乎已经是我生活的常态,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的回忆都伴着各种奇怪的当地风味的饮食……真不知有多少乱七八糟匪夷所思的东西被我吃了下去,又还要再吃多少,才是个头?
话说了这么多,我也该去休息了。也许入梦也是一件好事吧,毕竟,“梦里不知身是客”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