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澹宁
澹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90
  • 关注人气: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自己的毕业礼

(2010-05-13 22:57:38)
标签:

uic

北师大

陈焕贤

联合国际学院

杂谈

分类: 大学生活

    “你还记得四年半之前第一次见到UIC是什么样的呢?”
    “荒野丛林啊!”郭海鹏博士说。他是UIC最早的教职员工之一,05年7月就来到了当时“什么也没有”的UIC:教学楼,学生、老师的宿舍,通通都是向北师大借来的——听起来就好像是要建一个空中花园,难得还有这么多学者,也会像他一样充满热情地来到这里为这花园添砖加瓦。
    “一个小山坡,上面很多树,后来挖了个坑,之后很长时间都是一潭死水。”有位第一届的UIC学生这样描述那时候本校教学楼所在地给他的印象,“诡异。”
     听到这样的描述,我才知道陈焕贤博士所言并无夸张:“郭少棠校长指着半山腰上的一个水坑对我说,那里就是我们的教学楼。我一看,啊?!”——说这话时,陈博士正坐在这栋楼四楼的协理副校长办公室里,望着窗外油绿茂盛的山林,仿佛仍有一点不敢相信,自己正处在昔日的那个“水坑”之上。


     眨眼间,UIC建校就已经五周年了,这些草创之初的记忆,也不知不觉远去;甚至变得难以想象。这所大学的秘书部成立于2007年,现存所有关于UIC的文档资料都要从那之后开始————也就是说,那之前的UIC,只存在于所有这些参与创校的师生们的记忆里。
     我竭力去请那些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老师、同学们描述他们在UIC初建时的记忆,那时有一个现在的UIC人意想不到的世界:Eva Lai是很亲切、很可爱的样子,完全没有后来的严肃;郭校长呀唠唠叨叨的,每个星期都要跟学生聊一次天,帮他们出主意去面对学习生活上的挫折困难;还有全校同学的国文课都是龚鹏程教授一个人教的,没有同事,课余他只好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睡大觉……
     最大的不同,是那种所有师生休戚与共的氛围。
     我试着设想一个在2005年投考这所大学的少年在入学之后遇到的景象:一间向北师大借了六间教室挂起一个牌子的大学,宿舍也是借的,教学楼是一个大水坑; 有限的几个老师都在一间办公室里工作,两百多个学生,不管什么专业都混在一块上课,听着老师们豪情万丈地说要建一个新中国前所未有的融汇中西方精华的博雅 大学……
    “你们当时没有害怕过这个学校办不下去或者这如果是个骗子学校怎么办?”
    “担心过啊”学长说道,“不过一看见那些老师,就不担心了。当时的教员们都很可爱。”
     当时的教员是都很可爱,我也能体会那样的感觉。06年我初入这大学,见到所有的老师、工作人员,个个都那么热情亲切、平易近人,简直乐傻了:这真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教职员不多,反而使得师生之间互相都很熟悉,好像朋友,好像家人,又好像是共度患难的战友,坚守着这阵地,等待着一个凝结了所有人心血与热 情的种子成长起来,变为未来的遮天大树。
     正是在这里我才学到,对人,或者是对一个学校的信任,原来可以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只要一个笑容,一份坚定,还有一份赤诚。
     好在,UIC没有辜负我们的这份选择与信任。

三:
    “你怎么会投报这所大学的?”我小心翼翼地问出这个问题,在我记忆中,07年以前会在志愿表上毅然决然填上几乎毫无知名度的UIC的名字的学生们,背后往往都有一些故事。有些,或许是不愿为人知的。
    “因为之前志愿填的不好,落榜了呗!”师兄倒是说得很直接。
     也有很主动要报读UIC的:“我对爸爸说,要找一所真正素质教育的大学读书,不要去一个以考试为中心的地方。有没有一所大学是学的东西能让人很有热忱很有兴趣、还有很多的活动可以给你参加的?”——那是2006年的夏天。晶晶,这个女生,说过了这番话以后几天,她父亲就把一叠UIC的宣传资料带回了家。后来我就在UIC认识了她。
     那位很洒脱地说自己是高考落榜的师兄,现在有着一份令多数同龄人艳羡的职位,他用时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正如时间也像晶晶证明了她选择的正确一样。
     “我一到UIC,就觉得这就是我梦想中的那个大学!”回忆起自己大一生活的时候,她眼里充满了神采。
      我想起郭博士的话:当时的学生都比较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
      我也想起了自己初见这校园的景象:在充满原始气息的山野从中,一栋色彩简洁明快矩形教学楼伫立在半山腰,虽然好看,可是规模甚至还不如一般的高中呢————那时教学楼只有BC两区竣工了。而教学楼的周围,则是尚在施工的教学楼其他区域;一条突兀的水泥楼梯从二楼直接连到了山脚,这就是当时进入教学楼的唯一通道。
      有多少“80后”,在看到这样一个校园之时,能够充满欢欣地说出那句“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大学”呢?可那却是我们在年少时最真切直白的心声啊!
      我们忽略了教学楼周围的工地,忽略了我们那时甚至连本专业的老师都没见过,忽略了这学校在硬件软件上的种种不完善,只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之前的十八年里未曾见过的情境: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考试的机器,却是用知识在拼搏着自己的未来;当其他高中同学在他们的学校敷衍那些沿用了十余年的 标准教材的时候,我们却能在学校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那些学问;这个舞台或许简陋,但是却会公平地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它所有的资源,只要你愿意,你的未来在这 里可以变化出无限大的可能……
      如今的我心中,UIC未必有如此神奇与如此闪耀的光辉了。只是当我回望之际,还是羡慕当年的自己的:在18岁时能怀抱着一个梦想并为之奋斗,哪怕这梦想会变得不现实,却也在不经意间拥有了一个多么幸福而充实的无悔青春呢!


     UIC发展得有多快?
     平日里在学校,我们习惯了抱怨学校的行政效率地下,或是工程建设速度慢,等等等等。然而在某个寂静时刻静心一想,UIC的发展速度,不无惊人之处。
     2006年的时候,郭海鹏博士在南京的一个招生展览会上,被隔壁摊位北师大的教授询问道:“你们这是不是骗子学校呀?我怎么不知道我们学校还有这么一分校?”
     2008年,同样是在南京,负责招生的陈焕贤博士已经不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了;她甚至遇到了许多热情的家长,主动帮她摆摊位,招呼别的考生家长,为这所大学做宣传。
     这一切,不过是在短短两年里的变化。
     08年,教学楼已经完全投入使用;UIC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能见到曾经每周都要“拉着全校学生唠唠叨叨”的郭少棠副校长了;学校里的制度规章越来越齐全,教职员工与教学行政部门也形成了规模,没有人还能认全这学校的所有师生了:那种最初的大家庭一样的感觉,一去不回头。
    “我觉得学校是发展得越来越好了”陈焕贤博士有些谨慎地说,“当然,那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她在08年正式加入UIC,主管教务工作,按她的说法,是她一手把这学校原先略显松散的教务、行政系统给拉上了轨道。
     “规范!”她说,“我觉得就是这个词最能形容我所做的这些工作。”
     可这也是曾经那么热爱UIC的我们迷惘的原因啊:“我相信这个学校的未来会很好,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是那种‘好’对我来说也很陌生,它不会再是我过去憧憬与熟悉的那块乐土。”
     这所大学,它曾是那么亲切、好玩、不一般————“刚开始时所有的同学互相之间都熟悉,好多老师都能叫出几乎每个学生的名字,那种感觉与现在的UIC,是全然不同的。那时的团结与凝聚力,现在找不到了。
我怀念三年前,那个所有人都非常热心,非常热忱想要一起办好这个学校的年代;三年过去,教职员工换了一批又一批,这学校好像也越来越现实,是不是它也感到累了呢?”
      ……
      “是不是它也感到累了呢?”在与陈博士谈话时,晶晶的这句疑问一直在我耳边萦回。可望着神闲气定、带着自信的微笑回忆着每一项工作的陈博士,这问题竟怎样也问不出口。“我们能保证UIC的学生质量符合香港浸会大学学位证的要求。”她充满信心地说,笑容中既有精明干练的职业风范,又有充满底气的雍容之感——这笑容仿佛在告诉你,这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仅存于我们记忆中的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宽松自由的UIC,才是暂时的。
      或许,不是UIC累了,却是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真的到了我们离开的时候了。
      5月8日,是我们06级学生的毕业典礼。
      我曾设想过在那一天,我也许会想起四年前那个初入校门、意气风发,无知却也无所畏惧的那个自己;想起这些年在这里经历过的那些奇妙事情,譬如在国文小组课题表演里上台演弃妇、跟着一位日本老人学拉弓、满校园地追拍省委书记、和同学一起为了我们的报纸在工作室熬夜排版、还有跟着学校大部队一起上街头捡垃圾这桩桩件件的事情,一一在眼前浮现……
      结果,没有。
      当校长与教授们随着《威风凛凛进行曲》入场的时候,当学生们大声欢呼的时候,当大家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声中冲上主席台大合照的时候……无须回忆往事,单是看着眼前这一张张热切熟悉的面容,就已足够感慨;忍不住地笑,又忍不住地想哭:不知不觉中,对这个集体,原来已经有了这么深的感情。
      与这些人一道,经历过那么多事情。我就这样学会了放开自己,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话;学会了信任队友,与他人合作;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重新认识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
      时光流转,少年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踌躇满志要开始新旅程的毕业生。

  有人曾对我说,在青少年时遇上的学校,与那时在学习生活中得来的每一点经验,也许就会成为生命上挥之不去的刻痕。

      UIC的校园里,虽然曾一次次经历失望、抱怨与挫折;只是当站在这即将离别的交叉路口再度回望的时候——我仍然庆幸,在自己十八岁的年纪里遇见的,是这样一所大学。

http://s5/middle/45c78a6cg867bce974e2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