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在外的一个月,最思念的是家乡的什么呢?不是家乡的美景美食,而是突然一下消失不见的国语语言环境。这些,来泰国旅游的时候自然是感受不到的。记得去年高考后去普吉岛的旅行中,且不说浩浩荡荡一整个团的中国人都是说着普通话;连我们所去的各个景点所见的泰人也都会简单的华语,以致我在旅行中几乎没有使用过其他语言。而这回踏踏实实在芭堤雅住下,我才只能无奈地说,原来普通泰国人都不会说普通话啊~~~
这样,应当也不难想象,当我在公共场合耳朵突然捕捉到那熟悉爽脆的普通话时,该有怎样的狂喜。普通话在这时便仿佛是一个标记,是能带着你找到同胞的信号,是流动在口中最悦耳的民族密码。
那时,也就是因为语言,让我们在万千人中,轻易认出了中国人。
第一次遇上的,是一群水手。他们是听到了我们说中国话以后主动上来打招呼的。为什么要这么乐于描述与国人的相遇呢?也许只有到了国外,才真正体会到“同胞”这个词的分量;我们的文化成长背景决定了当我们在异国他乡见到同样来自祖国的那些人时,是抑制不住的激动、自然而然的亲切。你知道遇上的那一刻,彼此脸上的笑容啊,就像红色电影里老乡见到了八路军似的;忙着问,你是哪个省的,他是哪个省的,本想找老乡,结果对来对去对了半天也没对上号,可是还是很热络地握手、交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完全忽略了我们根本不认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有人在说话,也有一些同学只是很淡漠地站在一边;那些只有听见粤语才兴奋得起来的人,也许我们之间的合作出现裂缝是早有端倪的事。)
与这群水手告别数十分钟之后,在同一个超市,我又遇见了几个中国人。这一次,是一个女孩子在和一个男子开玩笑;她大约不曾想到这里会有旁人听懂了她的话,故而音量并不低。我那时傻乎乎望着他们笑,那个女孩的目光和我的目光一接触,她便明白了,问到:“中国人?”我点点头,她“扑哧”一下笑了;是为自己刚才的玩笑吧。遇上他们,一样是很激动地说你是哪里哪里人;然后杂七杂八地聊了一会,一会便把此地的气候、交通、治安、物产全请教了一遍。那时我们初到芭堤雅,那些信息对我们非常有用。这,也是多亏了我们说着相同的语言。
也有一次听到VT
School里的学生口中突然冒出汉语的,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因为那个女孩子说的是“王朝马汉”!发音非常准确,四个声调也没有跑错。怎么会在聊天的时候莫名其妙说这个呢?我正纳闷时,“展昭”“公孙策”都从他们口中说出来了~~~~原来记忆中N多年前超经典的那个何家劲饰演展昭的版本的《包青天》正是当下泰国的热播中国剧!后来交往深入后会发现,这部剧真的是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很多人还会唱主题歌~~就是唱出来歌词我不怎么听得懂而已~哈哈~
在泰国的最后几天,我们是在曼谷游玩。一天,在夜市的货币兑换处,遇到了一个拿着一千块人民币想要换成泰铢的学生模样的女孩。她身边还有一个男孩,人虽不矮,脸庞上却是稚气未消。这个男孩显然是会泰语的,但是和那个女孩说话的时候,两人使用的是普通话,说的很慢。
“你们是要换钱么?不要在这里换,这家银行给的价最低了;我们有人在Siam的店里换到1:4.5的的高价呢,一般银行也会给出3.8~4左右的汇率呢,就这家紫色的银行最小气了,不要在这里换。”我们几个一看见他们是要兑换货币而又很伤脑筋的样子,主动向他们“传授机宜”。谁知道他们一脸茫然,显然没听懂我们的话。“奇怪啊,刚刚明明听见他们说中文的嘛~~”我心中虽然疑惑,但见这种情况也就改口说英文了,谁知这下他们的神情更是疑惑加三级!明显的,他们不懂英文。
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这下我们只好沉默了。
这时,他们两个开始互相交谈了:
“你 听懂 他们 了 吗?”
“没有。他们 说得 太快 了, 听不懂。”
!
啊?是因为我们中文说得太快了才听不懂?这样的事情好像是很少见的噢。
“你们会说中文?!你们是哪国人啊?”
“我来自韩国。”女孩说。
“我是泰国人。”男孩说。
“那…那那……你们怎么会说中文?”
“我在北京读书。”女孩说。
“我爸爸是中国人”男孩说。
原来女孩是来泰国旅游的,而那个男孩是她在这里找的向导。而他们之间,沟通的语言就是中国话。了解到了这一层,我突然一下有点小自豪:怎么感觉汉语有点“国际语言”的感觉出来了?嘻嘻~~看起来,我们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真的是一点一点越来越大了,简直就跟歌里唱的嘛。从前,我总是无奈于两个华人,交流却要靠英文;现在却看到了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靠着中国话而得以沟通。这一点,好令我欣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