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读

标签:
读历史研习社著《历史 |
历史不忍细读
——读历史研习社著《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有感

你以为的历史就是历史吗?历史真实发生过,然后被后人著书立传,然后按照后人的解读或者作者的解读还原成不一样的“烟火”。于是我们信以为真,认为历史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样子,其实历史的样子,真地不忍细读。
《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这本书主要分为人心篇、霸业篇、权谋篇、兴亡篇四个部分。从东汉三国一直讲到慈禧太后,笔者拜读之后,后脊梁都是冷汗。这是历史的真容吗?或许这才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而不是我们以为的历史。
人心向背:曹操为什么能崛起?因为人家是信奉的道教的豪族世家。东汉末年黄老道横行,百姓盼着真命天子降临,曹操把“黄德”旗帜一打,“天命难违”,实现了魏国代汉。孙吴政权为何能立足江东?孙策靠杀戮起家,孙权善于笼络江东豪族,江南世家大族认可,算是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三顾茅庐是真心实意还是惺惺作态?刘备和诸葛亮算是一拍即合,心照不宣;刘备携民过江是为了赢得民心还是为了迁移人口?百姓被曹操屠城杀怕了,后者可能更真实。刘备东征是为关羽报仇吗?东吴有灭了蜀国的野心,加之杀弟之仇不共戴天,于是刘备东征两头兼顾。白帝城托孤,六出祁山,蜀国窝里斗都是真的吗?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曹氏发布的求贤令,哪里是求才其实是想打破士族阶层的精神堡垒和选官任官的垄断,只可惜三马同槽,被司马氏夺了皇位。至于军事联盟是不是真的,最根溯源还是九品中正制度,导致曹氏的根基彻底动摇;孙权晚年交接班出了问题,导致皇权出了问题,最终导致子孙后代与江东氏族离心离德,亡国灭种。
帝国霸业:大唐王朝,万国朝贺,牛不牛。靠什么?靠征讨高丽,经略西土、收拾藩镇割据,才能续命百年。说起大唐王朝就不能不提到隋朝,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好不容易统一的全国,却因为征伐高丽,导致隋朝帝国狼烟再起。唐太祖李渊登基,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二小子李世民上演了一出“玄武门政变”,想不退位也不行啊。按理说,唐朝建国之初应该吸取隋朝的教训,但是唐太宗李世民继续远征“高丽”,为啥呢?就是要向东北亚各国宣示,唐朝才是老大。不听话,揍他。唐朝的盛世繁华,离不开对于西域的经略。正是因为有大唐王朝的西域驻军,才在中亚地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维护了帝国疆土的完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到了唐玄宗后期,大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大量人口消亡。唐宪宗对藩镇体制下决心改革,取消了节度使对下辖各州军队的指挥权,同时赋予各州执行支配财赋的权力,算是为唐朝又续了百年的命。还有草原帝国的建立,从北方游牧民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吸收汉族文化,建立契丹帝国。再到草原帝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横扫欧亚大陆,他的子孙继承祖先的意志,开创了四大汗国。到了大清王朝,彻底降服了蒙古,再也不用修建长城恪守防御了。
权谋之术:改革可能会死,不改革必死。大明王朝从朱元璋建立锦衣卫机制,大杀开国功臣,到宦官不能干政。后来结果如何呢?结果就是首府之争,锦衣卫节度使做大做强威胁政治,再到用宦官节制锦衣卫,建立东厂、西厂。改革是越改越屁味儿,最终导致崇祯皇帝被李自成逼着上吊自尽。权谋之术,用好了能统一台湾,弄不好就是党争闹剧,就拿乾隆皇帝而言,我说你成你就成,不成也成;不是要你觉得,而是我觉得。北宋朝廷就更有意识了,因为对得起“良心”,葬送了帝国。“冗兵”机制的建立,看似解决了灾荒之年难民当兵保家卫国,结果是“冗兵”制导致财政压力山大,还都是一群老弱病残,不堪一击的“宋兵”。王安石变法,超越了时代,无疾而终;隆庆帝改革,也是人亡政息;到了乾隆皇帝,朝廷不差钱,该免税免税。可仅仅几年之后道光皇帝却钱不够花了。
王朝兴亡:到了大清王朝后期,如何挽救这个帝国,成为群臣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李鸿章为何能叱咤风云四十年,因为他惯用权变之术、加上身后的淮系集团作为强大力量;至于湖广总督张之洞,之所以成为改革先锋、洋务运动的支柱,归根结底是容错机制,允许为改革买单。至于翁同稣所谓的清流,除了爱惜羽毛,屁点正事不干,满口忧国忧民,满口假仁假义。慈禧太后向世界宣战,是为了捍卫她的“后权”,“权力的游戏”把大清帝国灭亡。
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