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人应做王阳明

(2022-09-06 15:43:26)
标签:

做人应做王阳明

做人应做王阳明

——读周志文《阳明学十讲》有感

做人应做王阳明

 

谈起王阳明,有人将其比作神一样的人物,龙场悟道,谈笑间平定叛乱,无心官场,醉心于传道受业解惑,挑战理学权威,格竹子格的吐血,由此悟出致良知,向内求而非向外索。创立阳明学,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心即理,贩夫走卒都能成为“圣人”。

周志文开篇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从儒学的角度入手,回顾了儒学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儒学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由此延伸唐、宋儒学的成果,特别提到《四书》与朱熹的贡献。到了明朝之后,朱元璋高举儒家治天下的大旗,朱熹被捧到了极高的地位,所谓的八股取士,不过是对天下文人思想的禁锢,而朱熹无疑是明朝统治者最好的文化旗手。

朱熹提倡的理学,本身是儒家思想的大成之作,就算是后来的王阳明创立的阳明学本身也没有儒家思想这根主线。唯一不同的是王阳明的心学,由理学的格物,到心学的致知,致良知。良知是什么,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良知与学识、学历无关,孩子从出生之后,天性使然,一心向善。良知,是以人性本善为源头,以道德品行为衡量行为的标准。心即理,显然是唯心主义思想,但是在当时甚至是现在阳明学的影响为什么依然很大呢?归咎原因就是“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内修,修的是内心的德行。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为圣人。

王阳明本性喜欢自由,讨厌束缚,就算是理学本捧为明朝时的经典权威,也无法阻挡王阳明的怀疑态度,对于朱熹理学,王阳明是在求学态度的基础上,进行一一求证,逐条检验,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阳明学。可以说他的阳明学是儒家学派的分支,对于理学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解读,特别是心学研究更注重专题研究,而非泛泛的谈经论道。不容否认,王阳明自身有道家的根基,也深受佛学的影响,但是阳明学绝非是佛,也非道,更多的是一种儒家思想的另辟蹊径。

只可惜王阳明的名声太大,南、赣乱事,王阳明采用募兵制,第一次出征大获全胜,用实践证明“知”不是空知,“行”不是假行。正德十四年,南、赣乱事刚刚平息,宁王朱宸濠之变就发生了,王阳明攻占南昌,解了安庆之围,要说这也是明朝的不朽之功,只可惜正德皇帝是个昏君,竟然自己任命自己为“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不仅阻止王阳明献俘,还要让将死之人朱宸濠配合正德帝演绎出大军决战的戏码。王阳明干脆来个回家丁忧,不配皇帝老儿玩了。丁忧之下的王阳明也算是躲过了一劫,不朽之功反倒成为声讨他的标靶。眼不见为净,一门心思闭门读书,传道受业解惑也。没曾想,徒弟太多也是麻烦不断。王学分派,浙中王门,江右王门,泰州学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王阳明死后,阳明学派各成一家,各有侧重,反倒影响更大。

到了清朝之后,阳明学逐渐销声匿迹,反观一衣带水的日本反倒兴起阳明学热。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时代,王明阳的知行合一,反倒与武士道精神融会贯通,知行合一付诸于行动。笔者此刻想到了刚刚去世不久的稻盛和夫,人,何为正确。活法、心法、干法,显然也是深得阳明学影响,用助于当代经营理念当中,大放异彩。

野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