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衰有“度”,得失随缘

(2022-08-29 17:43:07)
标签:

读沈刚《兴亡:中国两

兴衰有”,得失随缘

——读沈刚《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有感

兴衰有“度”,得失随缘

 

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史,更像是一部帝王的兴衰史,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有点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的韵味,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我们捧起沈刚著作《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就好像在看一部漫长的电影,有暴力美学,有权术权谋,有历史兴衰,有君臣博弈,有尔虞我诈,唯一没有的就是正邪之分,就像是春秋无义战一样,细品就是流氓战胜君子,胜者王侯败者寇,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黑白对错留给子孙后代闲谈。

兴衰有度,过犹不及。历史的发展规律唯一不变就是在不断变化,就像是王朝更迭,兴衰交替,总有一条看不见的皇权系统在背后运营,我们姑且将其说成为儒家思想的日渐成熟的过程,或者说统治者如何借助儒家思想巩固皇权,完成历史兴衰交替,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延续根深蒂固的法治立国的思想有错吗?回答是错得离谱。六国不是秦国,不像秦国经历多次变法,民众对秦法支持拥护,反观六国对秦法那是恨之入骨,加上刚刚灭了六国,对六国民众并不是安抚,而是残酷的镇压和杀戮,如何不亡秦二世。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错就错在信错了人,没有提前解决继承人问题,导致秦亡二世。其实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历史的某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就像是秦法逼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使不是陈胜吴广,还会有张三李四。楚汉之争,最终汉政权建立。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民众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加上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绞杀功臣,有效的维护了汉王朝的安定团结,才有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霸道和王道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显然西汉政权充分吸收了秦王朝的教训,大封特封异姓王和同姓王,后来灭了异姓王,又通过七国之乱平了同姓王,本认为江山铁桶般巩固,谁知道元、成、哀、平四代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终让王莽外戚掌握了政权,来了禅让,夺了政权。只可惜假的终究是假的,始终无法总结汉品牌的延续,最终汉光帝刘秀开辟了第一位儒生开国皇帝的先例,东汉政权又延续了好多年。

得失随缘,兴亡交替。《兴亡:中国两千年治理得失》这部著作,将帝制分为五个阶段:秦汉为第一帝国阶段,魏晋南北朝大分裂阶段、隋唐第二帝国阶段,五代辽宋金对立阶段,以及元明清第三帝国阶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反倒成就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史。历史的进程,仿佛有一根线,贯穿千年,那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从最初的诞生、成长、成熟、定型成就了王朝帝国的巩固、分裂、统一,权臣、外戚、宦官、武官、文官、派系成就了帝王的御龙之术,平衡八方,阴阳权谋,仿佛能掌控千里之外,就像是日趋完善的治理体系,可最终却发现是“刻舟求剑”,所谓的治理体系和手段早已经过时了。得失随缘,是后者对前朝教训的深刻总结,但是就像是矛盾的辩证统一,往往无法与时俱进,守住那个“度”字,例如陈桥兵变,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功臣算是有了善终,但统治者始终恪守“以文制武”的祖训,导致北宋南宋国富民不强,精锐禁军拱卫京师,老弱病残驻守边关,如何能不败。当然历史也怕破窗效应,武则天称帝,于是乎她的儿媳女儿们纷纷效仿;李世民杀了兄弟,夺了王位,子孙都杀红了眼,认为暴力美学都能当上皇帝;还有康熙皇帝继承人问题,也是九王夺嫡,差点要了老命,毁了江山。历史有偶然,也有必然。

野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