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2022-08-26 10:51:57)
标签:

——读【英】齐格蒙特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读【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有感

要么工作,要么死亡

 

好吧好吧,我承认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至少对于我而言。工作论的产生,让我们对于付出就有回报深信不疑。从骨子里就厌恶不劳而获,始终将劳动光荣放在第一位,始终认为“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但是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去解读工作与贫穷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认识又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一种以偏概全,又或者说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这本书的作者恰恰是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深领域的研究者,他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的问题研究,可谓入目三分,有其独到的见解,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消除贫穷,共同富裕涉及的又少之又少。对比一些此类书籍看,我个人到有一点自己的粗浅想法。

在生产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究竟是怎么一会儿事儿呢?回答:贫穷是思想和行为的双重懒惰,作者认为生产社会阶段,工作创造财富,改变命运。于是应运而生的“工作伦理”起源诞生,社会建立更多正规工厂,吸引穷人就业,消除贫困并保证社会安宁。实际上,它的作用是运用规章制度,秩序流程约束人们的行为习惯,向他们灌输必须服从规章制度,挥汗如雨创造更多财富,其中潜在的隐形的包含“服从性”。这一阶段的工作认识,只要劳动就有回报,不劳不得,所以贫穷。这种理念不仅是社会实践,也上升到道德舆论的正面谴责,潜在台词,不劳动创造财富,活该受穷,潜在引导人们参加劳动,创造财富,赢得报酬。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当现代社会从“生产者社会”进入到“消费者社会”,穷人的理念发生了质变。不消费就是最大的“穷人”。此刻穷人为什么会产生,因为社会在进步,大规模生产不需要大规模劳动,曾经的劳动主力军被先进的机器设备、电子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所取代,穷人被重新定义为“有缺陷的消费者”。这一阶段,人人都是消费者,当消费的档次和水平明显拉开距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产生,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所以我们国家才高度重视共同富裕,这是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属性所决定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富差距合理化。为了捍卫合理,新建监狱,出台更加严格的法律,约束想要反抗的人们,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问题加剧,美国就是典型。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于是福利国家兴起,但是当民主和自由成为幌子,国家福利其实也只是昙花易谢。因为有了国家福利,势必会导致更多的人心存惰性思维,认为可以不劳而获,为何要辛勤付出,葛优躺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啃老族也不是什么新鲜词儿。问题是国家财富的创造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分钱都能攥出来三滴油花来。消减国家福利,穷人越来越多,富人越来越富。这样的结果导致公众的共识发生了变化 “底层阶级”产生,贫穷就是低等人的文化属性,被标签化,甚至刻意进行区分,逐渐形成一个“社会问题”。

最后作者定于新穷人的前景又将如何呢?其实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穷人失去社会地位、失去道德义务制高点,甚至失去生活道德之后的何去何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是穷人注定穷根儿,是因为无论是教育、社会、舆论、甚至是代际差,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穷人而言都是无法逃脱的一种命运束缚,甚至是一种命运的轮盘循环往返,细思则恐,不忍深究。

野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