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

标签:
读侯杨方.著.《治世: |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读侯杨方.著.《治世: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有感
一个王朝的兴衰史,就像是一个企业的兴衰史。历史如同一面镜子,照的是过去,借鉴的却是今天。从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打捞出来的历史“底料”够我们认认真真喝上一壶的。侯杨方的书,让你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治世:大清帝国的兴亡启示》就像是“治大国若烹小鲜”,需要小火慢炖才能入味儿。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起兵辽东,与大明王朝死磕了半个世纪,赶上明朝君主昏庸,党派林立,士族阶层甘当职业经理人,大不了换个庙宇继续当和尚,面对上阵父子兵的八旗子弟,自然是望风而逃。再加上辽东经略一败再败,名将被杀,奸臣弄权,宦官当道,民不聊生。李自成揭竿而起,皇太极虎视眈眈,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就差临门一脚,塌了,完蛋 了。
皇太极英年早逝,顺治皇帝不过是铁帽子王互相妥协的产物,还好有这么一个皇帝,省去了八旗内斗,于是乎一门心思南征灭了南明。多尔衮成了摄政王,入住关内,最终统一了寰宇,建立了大清帝国的基业。只可惜顺治帝对多尔衮也是恨之入骨,多尔衮死后,拉出来鞭尸。顺治皇帝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差点为了美人丢了江山,夺了弟弟的媳妇,董鄂妃死后,一心想着西方极乐世界,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康熙帝8岁登基,统治江山62年,平定三藩,治理漕运,亲征噶尔丹,统一台湾,算是真正实现了大清帝国的雄图霸业。只可惜“多寿则辱”,辛辛苦苦调教出来的太子胤礽想要“夺权串位”,两次废太子,结果引来了“九王夺嫡”,这才被逼的没办法来了一个秘密立储,百年之后,正大光明牌匾下面有遗诏,谁能继承大统,写的明明白白的。好处是,谁也不知道谁能当皇帝,于是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大臣们也不敢提前倒向任何一位王爷,避免了窝里斗。雍正皇帝继位,铁腕治理国家,将九王夺嫡的兄弟们比作阿猫阿狗,极力打击藩王势力,着手重用年羹尧、田文静等官吏,用完之后该抓抓,该杀杀,卸磨杀驴。铁帽子王势力被打压,于是诞生了军机处,朝纲独揽,唯我独尊。作为宅男的代表,雍正帝算是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康乾盛世正式形成,执政61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传位给嘉庆帝,上来就杀了和珅,又赶上了白莲教造反,打了很多年,国库都给打穷了,还差点在宫中遇袭。担惊受怕传给道光帝,没曾想这位道光帝不抓大事,一心只想着勤俭节约,底下阳奉阴违,上面溜须拍马,大清朝开始走下坡路。第一次鸦片战争,最终道光帝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帝继位,也是一个吃喝玩乐主儿,手下私自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他都被蒙在鼓里,最后又不得不妥协退让。年纪轻轻就染上了天花,死了还没有子嗣。于是光绪帝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甲午海战,割地赔款,光绪帝想要变法图强,却被慈禧血腥镇压,并起了废帝之心,后来架不住洋人的干预,心生怨恨,想要借助义和团之手,灭灭洋人的气焰,最终导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西逃。光绪帝比慈禧早死了一天,是不是慈禧下药毒死的成了历史悬案。宣统皇帝继位,对于袁世凯已经无可奈何,又赶上辛亥革命,袁世凯,复出夺权,宣统皇帝退位。
一部大清史,从中能看懂很多。兴衰交替,有规律也有偶然因素,历史无法如果,我们审视历史时,对于现实何尝不是一种参照。
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