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差异
(2011-11-06 19:09:15)
标签:
上海差异肛温普通话杂谈 |
分类: 民风与民俗 |
无处不在的差异
随口吟诗诵赋,哪怕是颠三倒四,张冠李戴,也无所为,只要能传情达意就行。看书也是有一搭没一搭,闲闲地翻,或是一目十行,或是一字一句地嚼,就像口里含着橄榄般细细赏玩,而余味绵绵,又怎地一个好字了得!如今也是退休后,这般打发日子。
这几日上海的气候像三岁孩儿的脸,忽冷忽热瞬息多变,可我就消受不起了,头昏眼花,人一动房子就跟着跑,我怕脑梗又犯,于是马上去打点滴,故事就发生在看病的时候。一位护士拿着药水嘴里喊着W××,于是一个老太太举起手“在这儿!”,护士过来挂好吊瓶,做好打针准备,拿起老太太手,把橡胶带缚记好,拍打老太太的手背,找可以进针的静脉,老太太一下就急了说;“别打、别打,不是我。”护士小姐一脸茫然;“W××不是你?”老太太说;“W××不是我。”护士说;“喊时W××你为什么答应还举手?”老太太说;“W××是我男人。”“那人呢?”“怕吊针的时候尿急,现在上厕所去了。”差一点打错,闹了个误会,这事情引发了我思绪。
40年前我在的曲靖市,虽然是云南的第二大城市,但城区面积大小不超过一个平方公里,那时每年举行的环城跑,曲里拐弯地围城跑一圈不到4公里,一个城市的医院也简陋得可怜,地区医院也只有一幢三层的楼房,还没一个学校大,更不用说什么妇幼医院了,正好这时上海第二妇幼医院,因为战备需要,集体搬迁到云南曲靖,从院长到医生、护士一锅端,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在城市的西南角又盖了所医院,这就是现在的曲靖妇幼医院,这个医院的到来,不仅是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可贵的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举个例子,原来的住院病人,家属可以日夜陪伴,连伙食都是家属自己做,所以一到吃饭时间,病房、楼道都是炊烟袅袅,菜锅的炒菜声此起彼伏。妇幼医院就把这些陪伴人员,统统赶出医院,一开始赶不动,后来动用了警察,其他的医院也说,妇幼医院面子大。于是做饭大军,积聚到了医院的对面小山坡上,便形成了当时的另一道风景线,只是老乡怨声极大,但也无奈,这就是观念的差异,现在没了。
一天我带着孩子去看病,看到了啼笑皆非的一幕,一个中年农村妇女,抱着孩子对医生说;“娃儿脑门发烫。”医生说;“到门口挂号的地方量个体温。”妇女说;“你不会?”医生说;“这是规定。”挥挥手让她赶紧去,妇女抱着孩子,嘴里絮絮叨叨,说这个大夫连体温都不会量。到了门口,一个护士让农妇把孩子扑在腿上,本想脱孩子的裤子,一看是开裆裤,便拨开裤子,把肛温表插进了肛门,农妇脸上极是不快,又不好发作,等护士一走,便把体温表拔了出来,用手一捋体温表,就把肛温表插进了孩子的嘴里,嘴里絮叨着,量体温谁不会……过了一会儿,护士来了,护士一看吃惊地说;“肛温表怎么到嘴里去了。”农妇说;“大人日屁股都疼得要命,小孩怎么受得了。”护士说这是肛温表……二人便吵了起来,旁边一个看来煞是有点文化农妇,纠正抱孩子的农妇说;“这不叫日腚,叫走后门。”边上又有一个揶揄地说;“你怎么知道孩子疼。”农妇愤怒地说;“回去让你老倌日回就知道了。”正吵得不可开交,医生过来劝架,操着一口上海普通话,解释着口温表和肛温表的区别,以及肛温表的安全性,且不说农妇听不懂上海普通话,就是听懂了,也是鸡同鸭讲,正在乱哄哄的时候,冲过来一个抱孩子的妇女,打断了医生讲话,对医生嚷嚷道;“打针在哪呢、打针在哪呢……”医生一愣,便急的操起上海话,指着妇女后面说;“隔壁(ge bie)”女的也一愣;“你咋咯操(骂)人”医生也急了;“大庭广众之下,谁操你了?”女的又说;“你让我《狗比》(滚)才操完就赖毛。”医生急得大呼“拉三、拉三(娼妓)……”扭头就走,气呼呼地说;“不可理喻、不可理喻。”我在一旁暗暗好笑,可又细细一想,“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在嘲笑他人的时候,自己又何尝不是,我只不过先走一步而已。
我虽然知道怎么回事,可又怎么说得清呢,虽然是在一个国家,可是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就有着不同的理念,也正因为内地的先进的文化,掺入了边疆,加快了云南的发展步伐,这是无可置疑的,同时也让这七彩云南不再寂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