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记忆(三章)
(2009-11-17 09:57:36)
标签:
苏格兰风笛曲子queen圣桑杂谈 |
分类: 其他 |
音乐记忆(三章)
(一)
和许多其他父母一样,我一直觉得对女儿的教育和培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女儿经》难念,是很多家长的共识,我也未能免俗。
我的另一个世俗的表现,是望女成凤。当然,随着女儿的慢慢长大,期望值也在不断地调整。从轰轰烈烈到复归平淡,从高期待到平常心。我有时也怀疑,被我们倾注了太多关注的所谓学校教育,它的真实价值在哪里?
女儿2岁的时候,我从法国短期进修回国,同样未能免俗地省吃俭用,买了一堆礼物给女儿。其中就有一张名为Baby Classic的CD唱片。唱片专为婴幼儿制作,里面收集了十来首通俗古典音乐,旋律优美,配器简洁,有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选曲,格里格的《比尔.金特》选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和圣桑的《天鹅》等等。
记得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阳光明媚。我在忙着收拾房间,唱机里放着那张Baby Classic作背景音乐。女儿煞有介事地端坐一边,侧耳倾听,十分专注。
唱片正进行到圣桑的《天鹅》,我忽然想逗一下她。
你听得那么认真,真的知道这音乐是在讲什么吗?
嗯,爸爸,我好像看到一群鸭子游过来了。
………
我一时震惊。因为从来没有人对她进行任何相关的音乐教育。她还那么小,可能还没有见过鹅,更不要说天鹅了。所以她的解读是“鸭子”游来了。我一直笃信儿童在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前,确实存在惊人的直觉和感知力。那次女儿对于音乐的解读,成为这个信念的有力佐证。这件事在我心头曾经萦绕很久,我也曾经一再地告诉给很多朋友。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段经历成了美好的回忆。尽管女儿后来先后学了不同的乐器,如电子琴,竖笛和长笛。但我并没有看到她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什么过人的天分,“泯然众人矣”。而她对于音乐的那些直觉判断,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系统的学校教育而灰飞烟灭了。
今年初曾经遇到一对母女,是华裔美国人。女儿Helen 13岁,正和我女儿同龄。闲谈中知道Helen从小学钢琴,十分自觉,无需家长监督。现在已顺利通过英国的某钢琴评级考,据说拿着这个证书,可以有资格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开设钢琴课云云。感慨之余,我不禁又絮絮叨叨地讲起了关于女儿音乐解读的旧事,她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同意我的判断。婴幼儿具有成人所不具备的直觉判断力,或者说是自然判断力。可惜,系统的学校教育常常会无情地泯灭这些天性。专业的或准专业的音乐人士常常能引经据典,告诉你这个作品的主题,那段旋律的意义。而童年时的那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则无迹可寻了。
最后她们说道,如果你不间断地继续从事音乐学习和练习,这种直觉和自然能力还能找回来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让我宽心。不过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二)
07年9月,我有机会去苏格兰的爱丁堡参加SRS年会。会议在爱丁堡的会议中心举行,SRS全称是脊柱侧弯研究学会,成立于1966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脊柱外科界的最重要的学术组织之一。年会的良好组织和丰富内容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
3天的会议结束后,东道主在市郊的一个城堡里举办了盛大晚会,庆祝会议的成功。晚会的气派自不待言。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也算是风云际会,盛况一时空前。夕阳西下时分,东道主安排了传统的苏格兰仪仗队表演。穿着鲜艳军服的仪仗队员一边吹奏着苏格兰风笛乐曲,一边阔步行进,进行各种分列表演,激起一阵阵喝彩。早就耳闻苏格兰男人穿裙子的风俗,一旦亲睹,倒也不觉得怪异。只是知道那一套行头里除了漂亮的格子呢裙装以外,还包括长袜和皮靴,不然很难抵御苏格兰高地上凛冽的寒风。如今要置办这样的套装,价格着实不菲。
其实最早听到苏格兰风笛,是在好莱坞的大片《勇敢的心》和《泰坦尼克》里。印象中,苏格兰风笛音乐贯穿全剧,旋律凄厉而激越,张扬中夹着些许悲凉,和影片的情节主线相得益彰。苏格兰文化里其实有太多值得记忆的东西,象高尔夫球、威士忌酒、格子呢裙,还有那个脍炙人口的哈利波特,但对于我,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数苏格兰风笛。
今年5月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同样是在黄昏时分,路过市中心的Queen Bridge,无意中又听到了熟悉的苏格兰风笛声。我急急循声找去,原来是一个卖唱的街头艺人,正在吹奏苏格兰风笛。我心头一热,便给了他几个刀,然后伫立一旁,静静欣赏。卖艺人似乎有些过意不去,便问我希望听什么曲子。说来惭愧,我对苏格兰风笛音乐了解无多,便轻轻地哼起《勇敢的心》里主题曲的旋律。卖艺人告诉我,这首著名的曲子,叫《Scotland the brave》,是苏格兰风笛中最有代表性的曲子之一。长河落日,云淡风轻。Queen Bridge上的空气里弥漫着《Scotland the brave》的苍凉夹着些许悲壮的旋律,不知怎么,我一时悲从中来,鼻子一酸,竟差一点落下泪来。
类似与音乐有关的遭际还曾有过多次。我有时并不明白那种感动和悲情从何而来。也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常常在不经意中拨弄你内心里那些敏感和驿动的情愫,让你无可拒绝,随之共振、共鸣……
(三)
那天在Queen Bridge上,我已经很享受了一把苏格兰风笛音乐。所以当街头艺人其它的那些同样优美动人的曲子流淌耳际的时候,我便不再去急急追问那些曲子的名字,生怕杀了彼时彼刻的风景。可是在以后的时间里,每一次想起那些动人的旋律时,却遍寻无着,了无头绪。
国庆长假里的一天,百无聊赖中,忽然想起了那天在Queen Bridge上听到的另一首曲子。多少有些鬼使神差,我忽然顿悟出这首曲子原来正是日剧《白色巨塔》的主题曲。《白色巨塔》是一部有着骨科医生生活背景的日剧。剧中的前田大夫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他孤傲,跋扈,个人英雄,但却命途多舛,最后壮志不酬,身染恶疾,悻悻退出人生舞台,演绎了又一出人生的悲剧。在剧中,伴随着前田短暂人生的悲喜状态的,一直是那段圣洁,详和的美丽旋律。是的,这首曲子名为《Amazing Grace》,中文可译为《奇异恩典》。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恩宠"。该曲子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也是全世界 基督徒都会唱的一首歌,被奉为基督教圣歌。作者是ROV. John NEWTON。作品诞生于1779年,它表达了对宗教的忠诚,其中包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成为基督徒每次祈 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也许正因为如此,《Amazing Grace》和《白色巨塔》的故事主旨和情节比较搭调。
如今我早已将《Scotland the brave》收藏在我的iPod里。我甚至花了些时间,找到了《Amazing Grace》的不同版本,有Hayley Westenra的,有Judy Collins的,也有Nana Mouskouri的演唱版本。当然,我也没有忘记将《Amazing Grace》的苏格兰风笛版本收入其中。
我无意成为基督徒。然而每当夜阑人静之时,摈弃一切尘世的喧嚣,回味与音乐相关的人和事,让圣洁优美的音乐旋律洗涤内心,不啻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人生路上,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宗教意识平淡如我们,最缺少的是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顺境和逆境;成功和失败,得与失只是暂时的状态;精神的充实有时更高于物质的享受,而冥冥中自有神明在注视着一切。在这种美好和圣洁的精神愉悦面前,一切蝇营狗苟,急功近利,是多么的可笑而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