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首发(及大白天发生的星夜故事秀)实录2

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小说 |
我就说我对马重阳的印象,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们在操场上踢球,播音系那时候在广院不算有实力的系,顶多也就自娱自乐。那时候去的男生就没有会打篮球的,等他们96级的进来学校以后,突然我们94级的在这儿踢足球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大块头,好像是我们系的,我们师弟在篮球场上打球,这是挺新鲜的事,我们就驻足观望了一下。后来经夏松一提点,我们看他打球的那几次确实没怎么见他把球投进过。其实他是播音系第一批打篮球的学生,应该是取得了广院篮球队代表播音系的冠军,这很为播音系扬眉吐气了一把。
之后追溯到马重阳上大二、大三的时候,我们真正熟识是在1997年,为什么?那年在上海举行了第十届全国运动员,那时候我也没毕业,他也没毕业,全是在校生,由于当时全国体育播音员紧俏,所以上海组委会特意来到北京挑选能够支援他们赛事进行直播解说的评论员,我有幸成为一个,马重阳同学虽然比我低两级,但也成为最终入围的佼佼者,他当时负责的也是篮球比赛,正是他对篮球的热爱和职业的执着精神打动了他们。因为你想在全国运动员这么一个大型比赛里面,一个大二的学生直播男篮的比赛,这么重头的一个项目交给一个大二的学生,真是很难想象的一件事,不过马重阳做到了,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那届全国运动会,我记得应该是半决赛的一场比赛里面,马重阳当时令我拍案惊奇,我觉得篮球解说界一颗璀璨的新星诞生了。因为在我热情的关注这场比赛的时候,因为当时是八一队,他特别自信地、激扬地、镇定地说了一句话,现在是刘玉栋传球,我们看刘玉栋把球传给了刘玉栋。当时震惊了,我觉得篮球队有一个特别让人有震撼感的一个解说评论员。其实都是开玩笑,从那个时候起他的水平,我想就逐渐的被大家公认了。
我和马重阳是同班同学,认识到现在12年了,真的觉得老马这么多年,他真的没有变化,还是一如既往。一路叫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自然而然的叫他老马,那时候好像是十几岁的孩子吧,就这样。但是好在十几年他没变化,还那样,永远说话那样子,还有他做事情的样子我觉得都一样,还是特别朴实的一个人。
说到篮球,刚才是魏屹东也在回忆,说马重阳在操场上打篮球,确实是,当时播音系篮球很糟糕,但是在我们广院每年却有一年一度的“月光杯”,是女子的篮球比赛。你想男子都不行,更何况女的了,那多可怕的一件事,老马就鼓动我们说你们去报名,我给你们培训。就我这样的竟然被他拉上去当中锋。我压根就没碰过篮球,不知道该怎么弄,在开场之前马重阳把我拉到一边,面授机宜,他告诉了我几个字,叫连拉带拽,连踢带踹。就是这样混乱的一场篮球比赛,开了我们播音系女子篮球的先河,我印象非常深刻。原来马重阳也是这样打球的,虽然他自己在打球的时候他很规矩,但是他心里有一些小小的绝招教给了我们。
就在前两天我突然接到了马重阳的电话,在电话那头,因为他永远是这样,他说正经事情的时候都好像跟人在开玩笑。那天他也许是很正经的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春妮,27号有没有事?我上午有一个事儿,你能来一趟吗?我说什么事?我说我要签售。我说你帮别人签售吗?他说不,是我自己的书。我当时惊讶坏了,我在电话那头说不可能。他确实很有文才,在大学的时候他特别爱写字,时不常的有一些感触之后会写一两篇,当然也不乏在密室里密谋的情书之类。我们觉得他写的文字都是挺有文才的。要说把文字要印到书上,是铅印本是惊讶坏了,原先我们看到的都是手抄本。那天他非常认真的跟我说真的,他说你能来吗?我说好,我说我一定来。我说你能把这个书先给我看看吗?他说能。他在他的博客上,他说有连载,我就上去看了。虽然我对篮球不太懂,也不太喜欢,但是那本书,说实话让我觉得看了之后,找到了我们学生生活很多影子。比如他在有一章写到了在学校北街喝啤酒,说和一帮新认识的朋友喝啤酒,那就是我们大学生活的时候,一入校。还有写了篝火晚会,他在博客上配的照片,我特别想问那是不是我们大学时的那次篝火晚会的照片。真的,他的书让我回忆起了大学的生活。所以我想这本书对于喜欢篮球的人,也许你们可以在其中看到很多篮球的一些激情,或者是里面发生的一些故事。对于不喜欢篮球的人,也许我们会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个人青春成长的影子,也许会找到一些共鸣,会有一些感触。我想老马这本书应该是以非常真实的笔触写了整个九十年代。因为像我们这代人,其实挺有意思的,整个九十年代包含了我们初中、高中和大学这样一段成长的经历,也许大家会找到共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主持人:非常感谢春妮,感觉可能这事怪我,一开始就把新书的签售仪式给整错方向了,整成马重阳的批斗会和揭露会,离这个书远了一点,下面请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傅老师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这本书,马重阳的故事一会儿让他自己说。
刚才主持人讲了,我们是六十年的生人,是刘欢年代的,我们那个年代是打乒乓球的,上高中也打篮球,我是乒乓球打得比较好。看到这个书稿,天立和李亚平拿过来书稿的时候我很意外,第一它一下子也勾起了我的校园的回忆。我们看的可能想得更多,我们高中的时候有篮球场,我们是比较好的孩子,我是高考状元,那时候学习比较老实,但是也打球。后来上了大学主要是看排球,女排三连冠那些东西。但是这个小说拿过来一看我觉得好像跟我们也很贴近,时间并不遥远,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这是第一感觉,所以我觉得有兴趣编辑这个书。但是你知道出版社出一本书要给作者先立传,出版社第一想到,坦率的说社会效应,这个比较虚的,但是也是有的。看有没有人买他,要考虑到赚钱,别搞亏本了,有一些很好的书放出去之后无人问津,这个不行,你必须得能够卖火了。我当时就想测试一下,我把书的电子版先给我上初三的儿子,现在是 1米75的个,也在学校打篮球,像马重阳的微缩板。初中差不多也是这样开始的,也是一帮孩子,也在北京打架、告状的事儿,做家长的学校也会批判。我说看看他的反应,他是90年代的,结果那小子看完之后说还行,估计同学们爱看。这样的测试我就说,看看我这代人,比马重阳高一个年代的人,再有比他低一个年代的人做了一个测试,觉得覆盖面还挺广,觉得还不错,这样一个小测试就奠定了我对这个书的信心。这样我们就很快进入了编辑阶段,立项也很顺利。说青春小说不少了,而且也有卖得特别好的,但是又写青春,又写篮球的,又写体育题材的小说很少见,或者绝无仅有。你们大部分在座的人很年轻,知道中国体育文艺这块,真正比较好的,五十年代有一个《女篮五号》,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电影。所以当时我们说这个改成那个电视剧,肯定是很好的。那么在新二十一世纪也弄一个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把《女篮五号》开创的体育题材,这样一个文学的东西发扬光大肯定非常好。我们当时也跟亚平说能不能先把电视剧拍出去再去做书,这样相互促进一下。但是你们知道电视剧拍起来时间要长一点,重阳也有点等不及了,因为老马说,再等两年可能就更老了,离记忆就更远了,所以时不我待,我们就马上把它编好了。过了春节之后我们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那么就等一个时机。当时说大家想什么时候最好?五一,五一是一个机会,推出来,有长假,大家好好弄一下。后来说五一气氛不热烈,说打一个擦边球,在奥运会之前推出一部中国本土的体育评论员写的,一个关于体育,关于篮球的文学作品,我想可能会为我们的奥运会再加把劲,再添点火,所以这也是一个小的考虑。今天奥运村开幕,咱们这儿是首发开卖,相信借奥运的东风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