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逢甘: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贡献一生(一)
http://s6/mw690/001hcdJjzy7ht0riRA975&690
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的领军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甘先生,因病于2010年11月8日凌晨2时30分在京逝世,享年85岁。
庄逢甘院士的一生,是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的一生,是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贡献的一生,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融入社会主义祖国,完成重要国家使命的一生。
一、开拓我国气动事业
庄先生1925年出生在常州西门早科坊池塘沿7号。他曾就读觅渡桥小学和常州县立初级中学。后来,他相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
1947年庄先生赴美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入校后,在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李普曼(H.W.Liepmann)教授的指导下攻读航空工程。当时,钱学森正好在校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庄先生不仅有幸得到了钱学森的学术指导,并有机会与他交流发展中国航空事业的理想。1950年,由于庄先生在博士论文《湍流统计理论》中,就显示出了他的力学才华,所以在他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就已收到学院让他留校当研究学者的聘书。不久,和庄先生住在一起的罗时钧对庄先生说:“我给你讲个消息,钱先生决定要回国了。”这是罗时钧作为保密消息告诉庄先生的,庄先生对此回应说:“钱先生要回国?那我还不如早点回去,我要早点考虑这个问题。”没想到的是,钱学森由于美方的阻挠,一时难于回国,庄先生却后发先至,在国内等钱学森,一等就是五年。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不久,就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一到学校,便要求和当时在该校任教的庄先生和罗时钧见面。分别五年后重逢,庄逢甘兴奋地说:“你回来了,这下可以好好研究一些理论了。”钱学森对他说:“现在主要不是搞理论研究,而是要搞工程建设。没有工程建设,研究就是空的。”这一席话,给庄逢甘指明了方向。
http://s10/mw690/001hcdJjzy7ht0zYY9X69&690
李普曼(H.W.Liepmann)教授
很快,钱学森向国务院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草拟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发展规划,并开列了参与此项工作的21位高级专家名单,其中就有庄先生。1956年10月8日,中央决策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导弹研究院。1957年2月8日,周恩来签署国务院令,任钱学森为五院院长。由钱学森提名,庄先生担任了五院下属的空气动力研究室主任。庄先生统领当时18位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借居在北京车道沟空军疗养院,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此后,庄先生开始了他在钱学森直接领导下,从事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的征程,并在钱学森的培养和通过实践的锻炼,逐渐成长为我国空气动力学的领军人物和一名饮誉世界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在这过程中,庄先生在遇到较大问题时都要向钱学森请示,并坚决按钱学森的意见去办。为了工作方便,庄先生一家还长期住在钱学森一家的楼上。每逢春节,在北京的庄先生和钱学森在美国培养的博士生郑哲敏的全家,都要在钱学森家相聚,一起吃一顿饭,保持着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始的师生情谊。
http://s10/mw690/001hcdJjzy7ht0Mfacx79&690
庄逢甘与航天老总
由于空气动力学的发展第极大地依赖于实验设备的建设,庄先生按照钱学森的指示,于1957年8月起草了第一份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试验基地的设备建设规划,其中包括16座各种类型和尺寸的风洞。1957年10月,中苏双方签定了五院空气动力研究所建设工程(8108工程)的协定,庄先生任工程的负责人。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协定的实施受阻。在外援中断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邓小平、陈毅、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亲临五院空气动力研究所视察,鼓励科技人员继续进行试验基地的建设。
从风洞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到投入型号实验,庄先生一直在第一线主持和领导了设备建设的全过程。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声速风洞等试验设备,风洞性能指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北京基地工程项目的建设,满足了火箭、导弹技术发展所需风洞试验的基本要求。庄先生在接受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曾涛的采访时,对这段经历回忆说:
本来谈好的8108工程,苏联答应援建这个工程。到60年以后专家撤走,资料也不给了,图纸也不给了。外援中断,自然灾害又很严重,生活条件也很差,人都浮肿。后来聂老一看这个队伍,想了想办法,去内蒙古打一些黄羊,供给五院。我们加班加点苦干了七年,从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到投入型号试验,只用了不到美国一半的时间,便在北京云岗建成了十几座从低速到高超声速的风洞试验设备,成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基地。那时国家困难,我们科学技术也困难,特别是尖端技术,把它建设起来不容易。
1989年,庄先生在《我国的空气动力学事业》一文中,高度评价钱学森在发展我国空气动力学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说:
钱学森同志继承了世界优良的空气动力学学派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在工作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又重视理论的作用。他言传身教,从关心生产性风洞的建设,到为型号解决具体的气动问题,以至如何更好发挥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作用方面都作了具体的指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还为空气动力的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总之,他为使我们今天能在世界空气动力学领域内占一席之地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