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2)
http://s12/bmiddle/45c07ebdg7cea01527618&690
2012年6月29日《了望中国》杂志,刊出了我的评论《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现将文章的第三部分转载在下面。若要求阅读全文请登录:http://www.outlookchina.net/template/news_page.asp?id=5456
中国航天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42年的努力,中国已从一个航天大国逐步走向一个航天强国。虽然中国的航天技术与美国和俄罗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和欧洲和日本达到同一水平,并各有其长,而中国在自主发展载人航天方面,更胜一筹。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国家,如印度和巴西的航天也发展很快,特别是印度,在卫星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很有特色。
面对世界航天发展的转型和中国社会、经济和军事准备的需求,中国航天发展也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现有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今后发射空间站和实现载人登月的要求。我们要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和运载火箭上面级,实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首飞。“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完全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并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在这基础上,为了满足今后载人登月的需要,在突破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重型运载火箭。
中国的应用卫星系统面临长寿命运行和拓展应用的考验。特别是在卫星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只有加强国家统筹规划和大力培育市场,才能扭转应用落后于卫星平台发展的局面。未来要全面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基本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完善固定通信业务卫星、电视广播业务卫星以及数据中继卫星,发展移动通信业务卫星,研制更大容量、更大功率的新一代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平台。按照从试验系统,到区域系统,再到全球系统的“三步走”发展思路,继续构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预备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尚未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为了充分发挥载人航天的应用效益,还要攻克许多难题。要继续发射空间实验室、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长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推进剂补加、空间站维护和长期运行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加大对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等薄弱环节的投入,为空间站建设、运行和发挥空间站的效益作好技术准备。
中国的深空探测还在起步阶段,探测的目标还十分有限,必须不断扩展探测的领域。要继续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思路,发射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测器,实现在月球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完成月球探测第二步任务;实施以月面采样返回为目标的月球探测第三步任务。在这基础上,还要开展对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阳的探测活动。
展望未来,面对中国航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航天要在卫星及其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保持平衡协调的发展,力求获得航天发展的最大综合效益。为此,要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走出一条适应世界航天发展趋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并充分发挥航天技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目前,西方国家仍然用禁止高技术向中国出口为借口,排斥中国参加国际空间站。可以预料,随着中国航天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必将改变这种局面。
中国在航天领域经过42年的拼搏,用比先进国家少得多的投入,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今后我们一定要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履行新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再创航天事业的新辉煌!
中国航天运载火箭应用卫星深空探测创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