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从军营走向世界
http://s7/mw690/45c07ebdtcc25d4215a46&690
北京时间11日晚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对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消息传来,令众多中国作家和民众欢欣鼓舞。无疑,莫言的获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 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从军队转业至《检察日报》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莫言在获奖后接受媒体访问时,曾多次表示要感谢山东高密这片土地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在谈话中他也曾提到他在《检察日报》工作的十年,但对他在军营中的生活,却只字未提。实际上,可以这样说,没有这段军人生涯,莫言是不可能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
莫言在军队的21年,不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年华,而且是军队,让他从一个挣扎在饥饿线上的青年农民,培养成为一个中国的著名的大作家。特别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在1984年破格录取了他,让他有机会完成了高等教育。他的许多成名作,都是都他在军队时完成的。他的许多作品是在《解放军文艺》发表的,他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也是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12那年,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那时农村的各种运动,让他家中长辈的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莫言在参军后,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自学的机会。三年后,他就开始给战友上文化课了。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恢复招生。莫言得到消息后,就拿着几篇作品,跑到军艺打听,但此时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好一段时间。幸运的是时任文学系主任的徐怀中先生看了他的小说《民间音乐》。徐先生说:“这个学生,即便文化考试不及格我们也要了。”最终他以文化考试第二名和作文最高分,进入了军艺文学系。莫言自己也曾坦言:“徐怀中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当时的任课老师如王蒙、丁玲、刘白羽、邓友梅等,都给莫言许多启示,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莫言在军艺在学习期,写出了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其中之一。1984年初冬的一个早晨,莫言在宿舍里做了一个梦,身穿红衣的丰满姑娘手持一柄鱼叉,从地里叉起一个红萝卜,高举着,迎着太阳……。起床后,他就沉浸在这个辉煌的梦境里。上课时他一边听课,一边把整个梦境用笔头“勾”出来。两周后,他根据这个梦境写成了稿子。徐怀中和他的夫人看了这篇小说,都很感动。在推荐到《中国作家》发表后,引起了文学界强烈的反响。
1986年毕业后,莫言分配到总参政治部文化部工作。以后,他也曾下连队体验生活,写出了《千万里追寻着你》和《神圣的军旗》等作品。同时,他也有了很多出国访学的机会,为现在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埋下了伏笔。这个时期,也是莫言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如完成了《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等小说。
1997年莫言从军队转业,这是莫言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转折。他为什么会转业?目前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法,也许多少会与1996年发生的那场对他作品的争议有关。今天重新讲述这场争议的细节已毫无意义,但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莫言对自己创作理念的执着。正如莫言获奖后所言:“我的写作从80年代开始,就非常明确的是站在人格角度上。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早已突破了这种阶级和政治的界限,也就是说。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
从此,我们的军队可能少了一名将军,但中国的文坛却迎来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