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月床头蟋蟀声

(2018-10-10 08:30:30)
分类: 散文

九月床头蟋蟀声

一场秋雨一场凉,刚刚立秋,蟋蟀们就粉墨登场了。就在刚才,一只蟋蟀蹦入书房,唧唧唧唧叫个不停,生怕儿子下夜班回来睡不安稳,爱人拿起杀虫剂直奔书房。我连忙制止,告诉她家里来蟋蟀是吉祥事,千万不可伤害。其实我也担心蟋蟀的叫声影响儿子休息,蹑手蹑脚进了书房。估计蟋蟀很有灵性,听觉发达,刚进书房,歌声戛然而止,等我离开,立刻恢复了歌唱。说是歌唱,是沿用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受其影响,从小便认为蟋蟀是音乐家。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悠久的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四季轮转,因而对节气、时令十分讲究。蟋蟀由于“鸣不失时,信也”的物候特征,引起先民的关注,悉天地之盈虚,率阴阳以出入,反映的是天地的阴阳消长,是为“蟋蟀”,《礼记·物候》有明确记载。《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透露出浓浓的田野气息。《诗经·蟋蟀更是以蟋蟀为主角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诗》三百篇,居然有两篇咏蟋蟀,可见古人对蟋蟀多么偏爱!

我固执的认为诗就是诗,诗只是诗,特别讨厌从《诗经》中追寻什么微言大义的做法。以我本人的生活经验,认为“瞿瞿、蹶蹶、休休”都是象声词,不过是蟋蟀的叫声而已,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解读。蟋蟀又名促织,在我们老家叫蛐蛐,叫声有时像“唧唧唧”,有时像“嘟嘟嘟”,有时像“瞿瞿瞿 ”。在先秦民歌、汉魏诗赋、六朝小品、唐诗宋词、元代散曲、明清小说中,蟋蟀的鸣唱绵延不绝,蟋蟀默默地陪伴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度过了秋夜寂寞的时光,寄托了国人的情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的文人喜欢把蟋蟀称为“蛩”,因秋深的时候,鸣叫愈演愈烈,也叫“寒蛩”。北宋诗人张耒就认为“寒蛩振翼声骚骚”,说蟋蟀的歌唱不是因为它有一副金嗓子,它的音源来自翅膀,只有左右翼互博,就会发出骚骚声音来。寒蛩的叫声很有威力,能惊回将军的千里梦,曾导致岳飞三更起床,独自绕阶行。能打断僧人的修行路,曾引起行海的无限感慨,“今夜雨窗听不得,声声浑欲白人头。”蟋蟀到底是怎样发声的,是生物学家的事,乡下人不管那么多,我们老家有“蟋蟀鸣,懒妇惊”的农谚,所以蟋蟀也叫“促织”。他们朴素地认为布谷鸟的叫声是催男人抢收抢种,蟋蟀叫声是催促妇女早起织布。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夜闻蟋蟀》“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安得生世当成周,一家百亩长无愁;绿桑郁郁暗微径,黄犊叱叱行平畴。荆扉绩火明煜煜,黍垄饁饭香浮浮。耕亦不须劝,织亦不须促;机上有余布,盎中有余粟。老翁白首如小儿,鼓腹击壤相从嬉。”浅显易懂,流传很广。人过中年,我特别喜欢宋人白玉蟾《蟋蟀》诗“白发秋来又几茎,萍蓬湖海困平生。三更窗外芭蕉影,九月床头蟋蟀声。”

蟋蟀不仅叫声优美,更以善斗著名。蟋蟀体型多呈圆桶状,后腿粗壮,头上长着长长的细丝状触角。由于生性孤僻,独来独往,同类之间不肯群居。特别是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足对足,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撕咬。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负暄杂录》断定:“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宫妃嫔,每到秋天,“竞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盛唐气象并非浪得虚名,以斗鸡、斗马、斗酒为乐趣,斗蟋蟀之声属于小儿科,不大流行。宋人终于发现“蟋蟀秋虫也,猛性嗜斗,志在必胜”,是很好的博戏动物。贾似道尤好此道,正事不干,变着花样斗蟋蟀。对蟋蟀有深入研究,经验异常丰富,阴差阳错成了斗蟋蟀界的顶尖人才,并著有《促织经》,是一部系统论述斗蟋蟀的著作,其中提到的蟋蟀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凭一部《促织经》,足以跻身中国古代科学家之列。可惜贾似道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的宰相,在蒙古兵挥军南下,国家存亡之际,沉湎于“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以被讥为“蟋蟀相国”。贾相国的遗产被明清两代发扬光大,明宣宗是个中翘楚,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苏州朱镇抚进的蟋蟀“黄麻头”一举斗败宣宗的“梅花翅”,龙颜大悦,朱镇抚加官两级,赏赤金百两。蒲松龄据此写过一篇《促织》,成名的儿子不小心把献给官府的小蟋蟀弄死了,吓得自尽而亡,后来化为一只勇猛的小蟋蟀来化解家里的危难。化身的小蟋蟀敢和鸡斗,一斗成名天下知,皇帝老儿多赏赐。成名死了儿子换来富贵,事件就是这么讽刺。而南明弘光朝权臣马士英好斗蟀一如贾似道,被人目为“蟋蟀相公”,弘光皇帝也是一个活宝,清兵临江,还命人捕虾蟆配春药。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说:“嗟乎,君为虾蟆天子,臣为蟋蟀相公,欲不亡,得乎?”

蟋蟀声里秋味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凉,夜静,书香,正是读书人奋发有为,争分夺秒不能虚度光阴的黄金时节。因为人生到了秋天,再不努力就进入暮年,没有机会了。蟋蟀以催促人早起的光辉形象感动过无数代中国人,如此优美的文化意象却被后世作为赌博游戏的工具,蟋蟀的沦落是自身的悲哀呢还是国人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