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技巧
(2014-01-07 15:43:51)
标签:
诗词诵读联系语文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节奏
古诗词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晨兴/理/荒秽”(《归园田居》其三),“夕露/沾/我衣”(同上),这主要是因为中间的这个词是动词,与后面的构成了动宾结构。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和“四、三”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同上);“水面初平/云脚低”(同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他们的区别在于意思的连贯性和成语的连读上。“水面初平”是主谓结构。
词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划分。如“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这是按照动宾之间划分。更应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其中的“对”“渐”字必须停顿并重读。
语速
语调
重音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均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重音。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重捶只是其中一种,轻读轻吐、拖长、快中显慢、高低相间、虚实互转、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所显示的快与慢、抑与扬、轻与重、虚与实等等和(去掉)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就是节奏。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而速度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抑闷、沉重、语音缓慢、偏暗;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这几种技巧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练习
1.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2.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D.
5.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
A.天门/中断/ 楚江/开---
C.两岸/青山/相对/出---
6.对《望庐山瀑布》的诵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
B.
C.
D.
7.下列各项对《泊秦淮》(杜牧)诵读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D.
8.下列各项对《苏幕遮》(周邦彦)诵读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燎沉香,消褥暑。”作者所处环境是室内,空气潮湿,作者情绪是烦闷的,读时,语速稍慢,声音应低沉。
B.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耳畔传来鸟的鸣叫,转为欢快,读时声音应清脆,节奏加快。
C. “叶上初阳”三句,诗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D. 下片抒发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四句为短句,应加快语速,读出思乡急切之情。后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地读。
9.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0.下列诵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C.
11.下列诗句或词句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
B.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C.
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2.下列诵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13.下列对《蜀相》的诵读节奏或平仄有误的一项是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 仄仄 仄 平仄 平仄 平平 平 仄平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 平平 平仄 仄 仄平 平仄 仄平 平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平平 仄仄 平 平仄 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14.下列对《虞美人》的诵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前句是诘问苍天,也是抒发自己浓烈的感情,情绪的核心词“何时”要放慢语速,强调愁绪无法遏制。后句从现实转入回忆,故声音要渐弱,表达感慨万端的情绪的“知多少”也宜放慢语速。
B.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两句将现实和过去对比来写。诵读时要以平淡的语调出之,语速要慢,“昨夜”后停顿延长,“又”重读,“东风”收尾要淡,后句要注意切分词句,强调顿挫之感,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三个词组的诵读节奏区分开。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既是回忆,又是推想。诵读时要把“物是人非”的感慨表现出来,通过语音的顿挫、凝滞表现巨大的悲哀,尤其是“朱颜改”三个字,应放慢语速,加强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
D.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通过自问自答来直抒胸臆,是整首词情绪的高潮。愁如春水,澎湃胸中,不可遏止。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也要重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15.下列对《阁夜》的节奏划分及诵读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首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得平缓。表达促迫之感的“催”和蕴含作者心境的“寒”要适当重读,延长时值。
B.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颔联表现五更鼓角的悲壮之声和三峡星河的动荡之感,前句萧瑟,后句浩荡,诵读时要语调高亢,音域放宽。
C.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颈联前句写百姓悲天跄地的哭声,情绪凄惨;后句写渔樵时起时落的歌声,情绪悠远。诵读时要形成对比,前句语调悲抑、沉重,后句语调平直,突出悠远之感。
D.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尾联抒发人生感慨。前句表达人生历史的虚无感,诵读时音节要舒展,表达贯穿古今的无穷之思,音调要低沉,表现出无奈的心情。后句是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寂寥”是情绪核心,诵读时语调要慢,语调沉郁,音节顿挫。
答案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D
1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