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莫言被作协开除了吗?》(酷扯儿
2021-07-22)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6月22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吴义勤的文章《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另一篇是6月24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的文章《让人们重回百年文学现场一一写在“红色经典初版影印文库”出版之际》。
吴义勤的《百年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一文列举的作家如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一大批优秀作家接受革命思想,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条件下,坚定地加入党组织,包括茅盾(1921年入党)、蒋光慈(1922年入党)、郭沫若(1927年入党)、夏衍(1927年入党)、冯雪峰(1927年入党)、李初梨(1928年入党)、冯乃超(1928年入党)、邓拓(1930年入党)、丁玲(1932年入党)、田汉(1932年入党)、陈荒煤(1932年入党)、周立波(1935年入党)、柳青(1936年入党)。他们一边写作,一边投身革命实践,为革命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20世纪30年代,丁玲、何其芳、萧军、艾青、田间、卞之琳等一大批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火热的革命实践中,他们的思想和认知发生了蜕变,很多人都投入党组织的怀抱。比如,刘白羽(1938年入党)、田间(1938年入党)、魏巍(1938年入党)、何其芳(1938年入党)、欧阳山(1940年入党)、萧军(1948年入党)。
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启崭新篇章。广大作家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所鼓舞和振奋,满怀豪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用手中的笔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党员作家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比如陈白尘(1950年入党)、端木蕻良(1952年入党)、欧阳予倩(1955年入党)、卞之琳(1956年入党)、曹靖华(1956年入党)、曹禺(1956年入党)、黄宗英(1956年入党)、季羡林(1956年入党)、宗璞(1956年入党)、李准(1960年入党)、秦牧(1963年入党)、蹇先艾(1983年入党)、王西彦(1986年入党)。
与加入党组织的作家交相辉映,百年中国文学中还有一批在文学战线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与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党的事业彼此呼应、彼此配合的“同路人”作家。他们虽然没有党员身份,但在革命者队伍中,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革命队伍不可或缺的一员。鲁迅、巴金、老舍、冰心、叶圣陶、闻一多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列举的文学作品如下:
新时期以来,涌现出许多全景式反映党的革命历史的优秀文学作品。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全景展现党建立红色政权、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长征和革命战争的恢宏历史;王树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景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进程。黎汝清的《湘江之战》以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主线,真实再现了英勇战斗、不畏牺牲的红军精神。同时,对新中国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精彩的文学表达。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人世间》、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表现一代人的青春和热血,致敬知青们的奋斗岁月;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表现改革开放之初青年一代的奋斗历程;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何士光的《乡场上》、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表现现代化对中国农民和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的改变;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谌容的《人到中年》表现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陈毅达的《海边春秋》、赵德发的《经山海》、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老藤的《战国红》、纪红建的《乡村国是》等描绘了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带来的历史巨变;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的《告别伐木时代》、何建明的《那山,那水》等讲述了当代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绿色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刘醒龙的《如果来日方长》、熊育群的《苍生在上》等呈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中的伟大奉献精神和英勇斗争品质;徐剑的《大国重器》、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王雄的《中国速度》等展现了我国在航天、桥梁、高铁等多个尖端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与巨大成就。
文中还列举了王愿坚、罗广斌、杨益言、马识途、梁斌、李英儒、郭澄清、吴强、李存葆、草明、张天民、贺敬之、高建国、蒋子龙、柯云路、李国文等作家的作品。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梁鸿鹰的《让人们重回百年文学现场一一写在“红色经典初版影印文库”出版之际》一文列举的作家和作品如下:
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真实报道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俄现实,为正在进行的中国革命送来最新的信息,传播革命的最强音。“左联”时期革命作家蒋光慈的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以书信体形式,真实展现从“五四”到“五卅”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与动荡不安的阶级矛盾实质,反映党领导下人民的觉醒和反抗。“左联”五烈士之一胡也频的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以震动全国的五卅运动为背景,通过对一对青年爱情生活的描写,艺术再现二十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伟大历史风云,深刻地揭示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革命知识分子所应走的道路。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在新文学史上首次较大规模集中正面描写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反帝斗争在作品中得到突出。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李克、李微含的《地道战》等众多文学作品,绘制了一幅幅伟大抗日战争史诗般的全景图。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土改斗争的反映,陆柱国的《上甘岭》、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对抗美援朝的艺术描写,沈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艾芜的《百炼成钢》、柳青的《创业史》、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李瑛的《红柳集》等,蕴含着时代的呼唤与呐喊,生动记录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
文中还列举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王愿坚的《党费》、柔石的《二月》、巴金的《新生》、叶紫的《丰收》、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杨沫的《青春之歌》、李准的《李双双小传》、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刘流的《烈火金刚》、夏衍的《包身工》、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赵树理的《三里湾》、阮章竞的《漳河水》、王蒙的《青春万岁》等作家和作品。
由此可见,这两篇文章当中没有提到的作家,除了莫言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如果说这两篇文章里面没提到的人就是被作协开除了,那文艺界可就要闹翻天了吧?
这件事情的实质,无非就是作协出了一个《红色经典初版影印文库》,吴义勤和梁鸿鹰写了文章来推广这个《文库》。《红色经典初版影印文库》里面没有莫言的作品,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这个事件顶多说明,莫言的作品不是红色经典(莫言自己也不会承认自己的作品是“红色经典”吧?),从中引不出什么微言大义来。
(摘自:《莫言被作协开除了吗?》酷扯儿
2021-07-22)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本人藏书
自拍封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