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滕代远与林一相恋延安
文章作者:滕代远儿子
2015-08-02
这张照片是1939年8月5日,时任中央 军委 参谋长的滕代远与时任中央 社会部 秘书长林一在延安王家坪中央 军委
驻地的留影。当时他们已在延安结婚八个多月。父母一直珍藏这张照片,解放后,母亲特意用钢笔写下“1939.8.5于延安”的记录。
如今,父亲滕代远离开我们的视线已经40多年了,母亲也已经离开我们8年了,但是有关他们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1938年8月,一辆从新疆开来的大汽车经过广阔的沙漠地区,驶向兰州。汽车驾驶室里坐着中共 中央 领导人、时任 中央 书记处
书记的王稼祥,他是去苏联治病后回国的,车后载着一群刚从苏联回国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八分校的毕业生,其中有我的母亲林一和王友、张松、罗云、朱光、张功成等人。母亲回忆说:“路上只有我一人是女同志,在那一望无边的大沙漠上,上个厕所都困难。”到达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后休息了几天,继续驶向西安。到西安后受到办事处负责人伍云甫的欢迎。小憩之后,西安开来的大汽车沿着黄土高原上蜿蜒起伏的土路继续向延安驶去。偏偏天公不作美,此时下起了大雨,司机着急赶路,换挡加速,经过老山(距延安30华里,也称卅里铺)时,前面道路出现个大下坡,司机来不及减速,汽车猛然翻倒,滑向山坳。人们发出惊恐的尖叫声,一场车毁人亡的惨祸即将降临。幸亏车身被一棵大树挡住,没有翻到下面的山沟里,但是人全部都被甩出车外,只是受一点轻伤,有惊无险。
时任 中央 军委
参谋长的父亲滕代远最先得到老山的车祸消息,他立即组织车辆和人员携带食品和水前来营救,将王稼祥等同志接回延安。安顿好以后,就急忙到驻地看望大家,慰问和欢迎他们。从这群欢天喜地的年轻人里,滕代远一眼就认出一位熟悉的东北姑娘,她就是林一。林一是河北武邑县赵桥镇人,因家乡连年受灾,父亲刘润田一人来到黑龙江省谋生,勉强开了一家小照相馆,后在依兰和人成婚,姊妹几个都出生在依兰。林一,1917年8月12日出生,原名刘书兰,曾用名王晶殊(东北抗日工作时)、李黎光(在苏联学习时),到延安后改名林一。1935年,18岁的她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5月由团转党,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不久,党组织派交通员送她从勃利县到密山县境内,经过一个秘密通道出国境到了苏联。十几天后,经过联系,换上苏联妇女穿的西服,经海参崴乘坐火车抵达莫斯科,进入苏联东方劳动大学第八分校学习。学习的内容有中共党史、苏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军事情报、化装、译电等。林一不仅眉清目秀,热情大方,而且聪明好学,积极上进,给滕代远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握住林一的手笑呵呵地招呼:“林一同志,我们在莫斯科就认识了!”林一腼腆地说:“是的,首长!”
8月,林一被分配到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特工 委,是中央
社会部前身)机要科工作,先进入训练班学习。训练班设在延安的枣园,班长白栋材,支部书记罗青长,班内只有林一和周梅影两个女同志。枣园在延安西北部,距城内有十几里路,环境幽雅,人烟稀少,园内种有一大片绿幽幽的树林,北边高坡上坐北朝南建有五个大窑洞,从左至右分别住着社会部部长康
生、秘书长王中、秘书处长黄炎堂、机要科办公室兼宿舍(有金信、林一和陈英)、潘
汉年(后是孔原)。听母亲讲:窑洞高大敞亮,光线挺好,靠北面是一排土炕,可以睡四个女同志,靠南面分别对头排列两组共四张小木桌,可供四人办公。为了保密,用麦秸秆做架子,糊上报纸,立挡在两桌之间。三个月后训练班结束,林一被分配到中央社会部工作,部长是康
生。
1938年9月29日到11月6日,在延安桥儿沟中央 党校召开中共六届六中(扩大)会议。特工 委
干部处长陈刚通知林一到党校休息几天,当然不是参加会议。当年在苏联学习时,滕代远曾到八分校给学员讲过课,彼此有过接触。林一身体不好,患有贫血,滕代远曾经亲自为她寻找治胃病和治贫血的药品,托人带给林一。在中央
党校参加会议的滕代远尽管军务繁忙,仍然利用休息时间,约林一到校外大路上散步,向她介绍自己的情况。在苏联参加共产
国际“七大”前后,就有人给滕代远介绍女朋友,他都婉言谢绝了。滕代远急于开完共产
国际“七大”后回国工作,不想留在苏联。林一也向滕代远敞开心扉,珍惜党组织派她在苏联学习的机会,下定决心,在学习时不考虑婚姻。滕代远很赞赏林一的观点,但是他说:“在国外学习不结婚是对的。现在已经回国了,是否可以考虑呢?”34岁的滕代远直接提出希望和林一结成伴侣,并征求她的意见。林一表示:“考虑一下。”她理解滕代远此时的心情,她对这位曾经领导过平江起义和开创、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老红军的感情,由敬重升华为爱恋。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交谈,21岁的林一对滕代远有了新的认识,她希望滕代远把烟戒掉,滕代远一诺千金,从此再没有动过香烟。最后,林一表示同意,说:“就这样定下了终身大事”。
经过大家的撮合,当冬雪飘洒在宝塔山上的时节,组织上批准了滕代远和林一的结婚报告,有情人终成眷属。林一回忆:“婚礼很简单,在延安中央
军委
参谋部驻地王家坪,代远准备了一桌较丰盛的饭菜,约请几位熟悉我们、工作常接触的同志参加,大家边喝酒边吃饭,直到很晚才走。第二天早饭后,我就回到枣园。”父亲滕代远在回忆这段事情时,文字则写得很少,他写道:“1938年冬季,我与林一同志愉快地结了婚。”
婚后,他们彼此互敬互爱,全力投入到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工作之中。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年底,以胡宗南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和阎锡山部队进攻晋西地区的山西新军和八路军为起点,掀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时任中央
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在参与领导对日作战的同时,又以较大的精力投入到反顽斗争中。
中共 中央 和中央
军委 密切关注着山西事态的发展。在“晋西 事变”刚刚爆发之时,就明确指出:“这次武装冲突表现着山西 旧派 投降
日寇的表面化,其性质是对抗日的叛 变”,要求“对叛 军进攻绝不让步,坚决有力地给予还击”。
1939年12月25日清晨,滕代远携 军 委
一局作战科长叶楚屏、参谋吴昌炽和几名警卫战士,乘车匆匆离开延安,冒着漫天大雪,直奔晋西北战场。滕代远在《我的回忆》中写道:“毛主席和中央
军委
要我离开延安,前往晋西北地区,领导中共晋西、晋西南区党委。”文中还写道:“经过5个月的时间,大小作战数十次,消灭敌军3000多人,不仅粉碎了他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保卫了新军的革命武装力量,并且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成立了中共晋西北区党委。”
抗战胜利后,滕代远和林一参与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解放后,又共同工作在人民铁道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埋头苦干。倏忽一晃77年,他们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如今看来,老照片仍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思念。

滕代远,1904年生,湖南麻阳人,苗族。1924年10月加入中国共青团,次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与彭德怀、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同年12月到达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1930年后历任红3军团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副总政治委员等职。后入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7年春回国到新疆,与陈云组织接应西路军余部进入迪化。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共
中央代表,主持八路军新疆办事处工作。1938年1月,任中共 中央 军委
参谋长,1942年8月起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上党、邯郸战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参与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内线进行反攻作战。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 政 协
副主席。1974年12月1日在北京病逝。
林一
(1917--2007年),河北武邑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滕代远同志的夫人。1935年5月在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青团,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中央特别工委会机要科科长,中央社会部秘书长,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情报科科长、派遣科科长,晋冀鲁豫中央局工作部一室副主任、城工科科长、华北局
社会部 办公室主任、中央 军委
铁道部人事局干部处处长、劳动工资处处长,天津铁路管理局北京分局副局长、北京铁路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北京铁路局党委第二书记、顾问。

滕代远与夫人林一共有5个儿子,长子滕久翔、二子滕久光、三子滕久明、四子滕久耕、五子滕久昕,除长子外其他4个儿子先后参军。
滕代远纪念馆,位于209国道与S308省道交汇的麻阳苗族自治县城内高村镇友谊路59号。于1986年4月奠基,1986年11月2日建成开馆。该馆结构为一栋二层现代殿堂式仿古建筑,共14个展览厅,集中反映滕代远的生平事迹。馆名由胡
耀 邦亲笔题写。
滕代远故居位于岩门镇玳瑁坡村,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1月2日,滕代远诞辰100周年对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
【编帖备注】
1986年11月初,在行署公安处治安与警卫部门从警的“洪哥警影”本人,近距离地全程参与了全国政协
副主席吕正操、滕代远夫人林一等出席湖南麻阳滕代远纪念馆开幕仪式、探访滕代远故居的路线、现场、驻地的警卫安保勤务。当时的情景咱至今记忆犹新:林一夫人率领其五位从军的儿子为滕代远纪念馆开馆揭幕仪式后,观看整个陈列展展览内容的全过程中,本人就跟随在其身边,聆听了她的观感评说和具体指正。林一夫人和她的儿子、随员车队来到县城近郊岩门镇玳瑁坡村滕代远故居时,她从北京带来的布匹、糖果等回乡礼物,还是咱帮助提到堂屋里去的呢。林一夫人与儿子们到滕代远父母墓地祭拜、探访当地村办小学并签名,与乡村孩童们亲切交谈,回到故居堂屋用餐、餐后与地委书记交谈,本人均得以跟随和聆听。38年后的如今,咱特意配图编发上文,以资缅怀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