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4:地球奥秘与生物万象
——2019-7-18摄
△上海科技馆“地球家园”展区采用绿色设计,这些彩色许多柱子上都印有竹林图案,并配有解说性文字。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人口爆炸”、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这些人类正经历的环境问题。导致环境严重破坏因素有很多,如:空中死神——酸雨、海洋生物的杀手——赤潮、矿产的过度开采和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洪涝频发等,它警示着人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上海科技馆是科普教育基地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科技馆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分为11个风格各异的主题展区、4个高科技特种影院、3个古今中外科学家及其足迹的艺术长廊、2个主题特展和若干个临时展厅,它们共同为四方游客生动地演绎着"自然、人、科技"的永恒话题。
△上海科技馆的地面一层设有:动物世界、生物万象、地壳探秘、儿童科技园、视听乐园、设计师摇篮六个展区和一个四维动感影院;地面二层设有:地球家园、信息时代、机器人世界、蜘蛛展四个展区;地面三层设有:有探索之光、人与健康、宇航天地三个展区。
△2019-7-18上午10:40许,本人购票进入上海科技馆时,熙熙攘攘、秩序良好的购票处上方电子屏幕显示:当时馆内有观众6500余人;当场内达12000人时,则停止售票和进入。据咱观察,前来参观的,大人不少,但更多的是孩童,且大多是家长和老师带领的小学生。
△地球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受到越来越严重影响,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地球家园展区通过生态灾难、苏州河变迁、环保科技知识三部分,对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做出回答。
△地球位于宇宙位置 :
半人马星座—银河系—第三臂旋—太阳系—地月系——地球。地球年龄至今约有40~46亿岁。地球天文年龄是指地球开始形成到现在时间,这个时间同地球起源假说有密切关系。地球地质年龄是指地球上地质作用开始之后到现在时间。从原始地球形成经过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层结构地球,估计要经过几亿年,所以地球地质年龄小于天文年龄。
△世界人口总数是人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地球上生活的数目。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约有70.58亿人。世界人口在15世纪的黑死病后不断增长,最快的世界人口增长率(高于1.8%)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世界人口预测,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直到2050年。
△“地球家园”展区采用绿色设计,这些彩色许多柱子上都印有竹林图案,并配有解说性文字。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人口爆炸”、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这些人类正经历的环境问题。导致环境严重破坏因素有很多,如:空中死神——酸雨、海洋生物的杀手——赤潮、矿产的过度开采和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洪涝频发等,它警示着人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我国新型环保节能车辆模型展示。
△生态城市的八项标准:(1)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基础设施完善,生活质量高;(5)人工与自然质量高;(6)保护文化遗产;(7)居民身心健康;(8)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完善。
△鱼跃水缸:免换水生态循环系统展示。展区通过生态灾难、苏州河变迁以及环境知识三部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展示对以上问题做出科学解读与回答。
△在展区操作台前,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孩童们!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遗留物对环境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污染后带来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的水源对人畜伤害。还介绍了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30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严重后果与防治措施。
△展区柱子文字简介还有:1、大气污染;2、水污染;3、固体废弃物污染;4、噪声污染;5、核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地壳探秘展区简介:通过模拟场景、互动展项、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主要介绍地球在宇宙位置和运动状态,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形式、地表面形态以及上海自然地理。具体从“磁悬浮地球厅”、“地壳探秘之旅”和“上海自然地理”三部分,以“从太空看地球→深入地壳探秘→返回地表看地球上的一颗明珠--上海”为主线,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的展示主题。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现有40~46亿岁。人类所居住这个地球,它与太阳平均距离为149,597,870公里,在行星中排第三位,其赤道半径为6378.2公里,大小在行星中列第五位。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矿产物质是指蕴含有某种形式的能,并可转换成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热、光、电、磁和机械能的矿产。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矿产资源利用与工业价值同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经济条件紧密联系,随地质勘探、采矿和加工技术进步,对矿产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
△地层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天书。地层是指在某一地质年代因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及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的总称。地层可以是固结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是骸骨和贝壳等。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并能确定地层年代。保存在地壳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考古发掘是指为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
△考古发掘是指为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
△地球层圈分为:地壳,地幔,外地核,内地核。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百万年)二、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至543Ma。三、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
△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能够准确记录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
△板块运动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对运动。在这些大板块之间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沟或者是巨大的断层。全球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大小地震带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生物万象展区景观仿照中国云南自然风光,向人们介绍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可尽情领略丰富多彩生命现象以及物种与生态相互依赖关系,并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性。
△雨林区里分层生长的热带雨林植物展示了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蛇类
△幼虎
△千奇万怪、五颜六色的各种蝴蝶标本。
△石林区蝙蝠洞、两栖爬行角、微观世界、昆虫园、鸟类王国等体现了生态多样性。
△上海科技馆已成为深受公众喜爱,引领科普文化发展、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科学技术博物馆。
△八年后的这天——2019年7月18日,本人再次参观上海科技馆时,使用尼康D810+VR24-70重点拍摄动物世界、机器人世界、宇航天地展厅,其它各展厅则兼顾选拍,近期亦分专题编发多组图帖,欢迎大家阅赏和给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