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组图翻拍与赏析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全图
1994-1997年 作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
1994-1997年 作
红色经典《沈尧伊历史油画作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画册
《沈尧伊历史油画作品》主要是作者2006年以来革命历史题材油画的新作:组画《转折》和《在太行山上》。作为过程展示,也收录了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主要历史画作品。
洪哥警影-本人2014-8-6从京东网购书该画册; 2014-9-28于家中翻拍组图。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全图(草图)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全图(草图)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草图:张闻天、毛泽东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草图:陈云、刘少奇
一幅力作的产生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李仁才
那是1993年末,我同黄高谦馆长一同去中国美术馆看《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展览。《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曾几次在全国大型美展中荣获金奖。看了原作之后,使我越发感到它能获得金奖是当之无愧的。幅幅生动的画面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使我十分钦佩这位热衷于革命历史题材而且又富于勤奋创新精神的画家。展厅中正巧见到画家沈尧伊,在交谈时,得知画家欲将连环画中遵义会议的一幅画成油画的意向,我们表示大力支持,并希望这幅画能为我馆创作。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重要的转折点,在我馆陈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历史没有留下当时的形象资料,在表现遵义会议时只能使用一幅后来拍摄的会址照片。几次准备请画家创作一幅画,也组织画家到遵义去收集素材,但出于种种原因,创作均未能实现。沈尧伊有意创作油画《遵义会议》,对我们来说,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沈尧伊对长征题材的创作,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画过不少这类题材的作品,他曾几次沿长征路线深入生活,访问过不少老红军,积累了大量素材,这就为创作好油画《遵义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现实来看,沈尧伊创作油画《遵义会议》是非常合适的。
沈尧伊创作油画《遵义会议》,在正式上画布之前,作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他再次深入遵义地区实地写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草图反复推敲和修改,广泛查找人物参考资料及画面中需要的各种道具的历史资料。在这些方面,真是一丝不苟。他原是学版画的,虽也用油画创作过不少作品,但为了使《遵义会议》这幅油画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他虚心向靳尚谊、李天祥等老师请教,求得他们的指导,从中受益不浅,使得他的艺术素养在这幅画上有充分的发挥。
近些年来,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不少画家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失去了兴趣。在各种美展中,不仅见不到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连主题性作品都越来越少。然而,从沈尧伊创作油画《遵义会议》来看,他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作中去。在将近两年时间里,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沈尧伊都是蹬着自行车来到博物馆,在那块属于他的天地里,专心致志、不受干扰地在那里画这幅画。他父母年老多病,妻子身体不好,经常需要他的照顾,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创作的进行。这在当前的环境中,也许很难被人理解,但正是有沈尧伊这样一些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执着追求的画家,才使我们看到历史画创作的希望。
油画《遵义会议》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我馆创作上的重点工作,馆领导对创作十分重视,尽一切可能为配合这幅画的创作,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为了使这件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更能符合历史的要求,我们邀请了当年遵义会议参加者杨尚昆、伍修权同志审查了创作草稿,他们对这幅画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构图及人物刻划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油画《遵义会议》画幅宽5米多,画这么大的油画,必须有相应的场地作画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在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辟出展厅的一角作为画室,即使在这个展厅中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及《红岩魂》等大型展览,这个展厅的一角依然作为画室,让沈尧伊在这里安心地创作《遵义会议》。
在一些描述遵义会议的美术作品中,一般都避开了直接表现会场这个难题,然而油画《遵义会议》却以独特的构图形式,描绘了会议开始前的那段时间,会议的20位参加者,人物形态不同,内心世界各异,深刻地预示了这场关系到党的命运的严肃斗争即将到来。它既是一幅反映遵义会议的历史画,也是一幅历史的群体肖像画。它不同于那些把各种人物硬拉拼凑在一起的画,而是一幅真实可信的历史画。油画《遵义会议》创作完成后,首次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被称之为近一时期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力作。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提出文学艺术要出精品,要努力创作思想性艺术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油画《遵义会议》就是精品,是近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我们期盼着不远的将来能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现。
(文章来源:画家沈尧伊的个人主页网)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凯丰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李卓然、林彪、杨尚昆、刘伯承、伍修权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作了重要发言,批评了王明的“左”倾领导及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根据战场形势,中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出席遵义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红军总部及一、三、九军团的领导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共20人。
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常委进行了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遵义会议结束后的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王稼祥、张闻天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朱德、彭德怀、陈云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李德、邓发(局部)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李卓然、林彪、杨尚昆(局部)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朱德、彭德怀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博古、凯丰(局部)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李富春(局部)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赏析
沈尧伊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问世后,立即得到美术界资深前辈、评论家的纷纷赞叹,称之为“黑白艺术的高峰”,“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红飘带”,“前无古人的连环画巨作”……荣获了包括“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等十个奖项,报纸、杂志、电视台也争相进行采访报道。然而这些并不是沈尧伊感到最满意的,当听到当年的老红军、老将军看了作品后激动地说“当时就是这样的”,他觉得这句评语比什么奖项都重要。有人评论《地球的红飘带》是连环画中最后一部经典之作,沈尧伊认为这是他多年以来在艺术探索上的一个总结。
对连环画坛的震荡还未平息,沈尧伊又第五次踏上了长征之路,他那被女儿称之为“一个人的长征”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次他专赴遵义及周边地区,耗时三年的大型油画《遵义会议》此刻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雏形。长征这段伟大的历史仅仅留给后人四五张照片,还是部分人于长征期间在当地照相馆拍的合影。由于历史资料的搁置和保密,使得长征中很多事件扑朔迷离。
“原来人们都不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和会议内容,参加者到底有谁也不清楚。共产国际有一箱关于中共的资料,在解放初转交给了我们党,之后这箱资料就被直接封存了。改革开放初期,箱子启封,里面就有关于遵义会议的记录,是陈云向共产国际汇报时写的一份提纲,至此才揭开了遵义会议这个谜。”沈尧伊在油画中真实地描绘了会议的场景和20位参加会议的共产党人,而当时健在的只剩下了杨尚昆、武修权和邓小平。“参加遵义会议的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博古是总负责人,位于主席台,周恩来、毛泽东在他的旁边,王稼祥当时生病了,躺在一把躺椅上,李德正坐在门口生气……”
沈尧伊笔下每个人的姿态、位置都有历史根据,草图得到了杨尚昆、武修权两人的审查认可,认为环境、人物及他们之间的组合都是合理的。油画《遵义会议》被称为第一幅全面、真实、深刻地表现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革命历史画,收藏进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对沈尧伊而言,这是他在油画艺术上更深一步的探索。随后,他连续完成了7个博物馆委托的历史画创作。
沈尧伊:“长征对我来说是一个红色的神话。”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毛泽东(局部)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周恩来(局部 )
走进遵义会议(摘要)
——沈尧伊的创作笔记与作画小结
油画《遵义会议》(184cmX504cm)是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的,从1994年8月起历时二年半,四易其稿,上画布又用了一半年时间。创作之隙,也偶作小记。现略加整理,以为小结。
一、透明度
继1988年到1993年的6年间,我画了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共计926幅,其中有关遵义会议的26幅。
我与画稿文字作者王素谈到,要画一幅遵义会议全体与会者的肖像群体画面,即连环画的137幅,巍巍的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中关于遵义会议场景的描写基调,它后来成为油画《遵义会议》的基本格局。
二、因为遵义会议没有照片
迄今为止,我见到红军长征的照片才10幅,其中红二方面军的6幅、红25军的4幅,红一、四方面军的则一幅也没发现。中央红军二进遵义历时半个月,为什么没有留下一幅照片呢?我思来想去,无非是当时的军情形势太严峻了,那时谁还能想到照相的事呢!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大挫折换来的大觉醒。忘记历史,就会得到惩罚。有记者问我画《遵义会议》的原因,我只说了一句话:“因为遵义会议没有照片”。
为了新长征路上的新胜利,我们应当将遵义会议的真实历史告诉后人。
三、“滚雪球”
从一幅连环画像,向独幅油画过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按原画结构用油画画了一幅草图。1994年下半年,我一直在征求意见,理思路,得到了一些老红军、王朝闻等画家的指导和帮助。
立足刻画“肖像群”,这是我回归并明确化的创作核心,不是“排排坐”,不是“排排站”;是有情节限定,又非情节化;有环境容纳,又非场面化。我力求兼容肖像画与情节画共有的特性,对原稿作了大的改动:
1、淡化谈话情节,减弱相应的动作与表情;
2、调整人物关系,在人物的第一中心又开辟了第二中心;
3、扩大视野,完整构图;
4、强化环境与纵深感。
四、较真儿
亲历长征老人的意见最有价值、最值得重视。当他们说:“对,当年就是这样的!”我的考试就算“及格”啦。
电影《周恩来》摄制组用真实的环境与道具,堪称艺术创作细节真实的经典。油画《遵义会议》毛泽东的动作,是从烟盒中拿出一支烟,这在画面表现中可得较真了。几经周折,我才查明这种香烟是当时红军缴获黔军王家烈买的上海产
”白金龙“ 香烟,并经友人帮助找到了20世纪30年代该烟的样品。查究香烟的细节,是这幅油画细节追求的缩影。
对画面人物表现的关系,我定了“合情、合理、合作”三原则。“合情”:即史料依据,将情节定在开会之前,以此确定画面组合的“合理”性;在主次关系上,对人物的职务与实际作用兼顾,并照应半个多世纪后历史对事件和人物所作的结论。“合作”:即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组合。比如,毛泽东与周恩来,这是画面的中心,动作上一坐一站,色彩上一白一黑,神情上一个深邃一个坦然,造型上一个开放一个严谨。通过对比使得两位伟人的个性与风采得到了强化。
可以说,画面上20个人物的动作,我基本上都能找到历史照片的依据,但没有一个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这是在看大量史料、回忆录、采访和解读历史照片后,找到的符合人物性格的习惯动作。刻画红色历史人物的难度大,不较劲儿,能行吗?
五、什么山唱什么歌
“什么山唱什么歌”,这是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打游击时,常说的一句话。这既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战术体现,也是艺术创作中如何把握内容与形式的指导思想。
较之国内外历史画的经典,画《遵义会议》难,也难在技术上。为克服难关,我在创作技巧上努力探索,大胆创新:
一是以线造型为主,具有硬度的版画线与体积结构,明暗的结合;
二是在色阶上压缩色彩区域,运用有变化的暗灰色调。这些技法上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的磨练,对油画技术的合理变革与运用,使我受益匪浅。
六、假如历史是个立方体
有一种观点,用历史题材高扬革命精神教育,与恢复历史真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目的。我则以为:没有给人深刻的启示与教育,恢复历史真实也就失去了意义。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画《遵义会议》是憋着一口气的:我就不信,这么充实、深刻的内容就画不出一幅好画,无非是要尊重艺术规律,多下苦功罢了。
打破常规视角,创作多角度表现,这是目前历史题材创作上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假设历史是一个立方体,它就有六个方面,每个面皆成文章。面的体积、容量的组合,才是全面的、立体的、质的飞跃。
我画红军题材,算来有20余年了。从1975年起,先后画过5幅超过3米宽表现长征的油画,10多件表现长征的连环画、插图与木刻。质的进展是从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开始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走进历史,是对历史深入的认识和从造型规律角度对历史的解读。
长征过去60年了,我们正处在观察、理解、表现这段历史的最佳距离。伟大长征的历史事件,它在中国永远以新的形式继续着,长征和长征精神是永恒的。
(沈尧伊:1997年写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注】此文系《沈尧伊历史油画作品》画册前页中,作者1994-1997年第一幅《遵义会议-1》油画创作原文的部分内容,系-洪哥警影-本人从书中摘要抄录后,自己再一字一句的打字编入本帖。
作者2006-2008年再度创作的第二幅《转折-遵义会议-2》油画的翻拍组图,洪哥警影-日前已经另行编发博帖。
关于沈尧伊的第二幅《转折-遵义会议-2》油画的创作,作者沈尧伊说明:从2006年起组画《转折》由三幅画组成:
《湘江之战》(300cm×300cm)
2006-2008年作

《遵义会议-2》(300cm×600cm)
2006-2008年作
《娄山关大捷》(300cm×300cm) 2006-2008年作
此外,还包括一组遵义会议代表的木刻肖像。这是我在2006年-2007年完成的。
从大的计划而言,长征组画将继续进行下去。不少人问我,为什么会时隔十年又重画《遵义会议》呢?其实,一个画家一辈子能画出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好画,已足矣。一个值得画,作者又对之深有感情和研究的题材,反复推敲,很正常。国内外许多历史经典作品的创作都不止一遍,我个人能力有限,但认真的态度还是学得到的。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陈云(局部)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聂荣臻(局部 )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刘少奇(局部 )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刘伯承(局部)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邓小平(局部 )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李德(局部)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伍修权(局部 )
以绘制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画而著称的画家沈尧伊,继1994-1997年创作油画《遵义会议-1》后,于2007-2008年又再度创作了油画《转折-遵义会议》,真实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典型环境,深刻地揭示它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已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红色经典。
【作者简介】沈尧伊,1943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镇海人。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李桦插图工作室。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现为教授、博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1992年优秀专家,国家人事部1999年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主要作品】木刻《跟随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1966年,木刻《鲁迅与青年》,1973年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1975年-1976年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1975年-1976年连环画《烽火里程》,1980年丙稀组画《孙中山与辛亥革命》,1986年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1994年-1997年油画《遵义会议》,1994年-1997年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共获十项奖,其中四项为全国大展金奖: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金奖、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创作一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7-2008年油画《转折-遵义会议》获北京市委、市政府文化艺术奖,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
【备注】
记得,2010年5月,洪哥警影有幸前往参观
”遵义会议旧址“ 时,曾用数码卡片相机拍摄过遵义历史展馆中沈尧伊创作的这幅《遵义会议-1》经典油画,随后编发过博客组图呢!
极为喜爱红色经典油画的洪哥警影本人,2014-8-9从京东网购书《沈尧伊历史油画作品》画册,
2014-9-28家中使用尼康D90+VR16-85镜头翻拍组画,近日颇为费劲的终于将本帖-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文图汇编完毕,以资作为网络文档留存,且希望更多的读者购阅该书,共赏红色经典画作!在此特向作者沈尧伊大师深表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因为喜欢——所以咱购书、翻拍、编帖!
欢迎大家阅赏!
阅赏遵义会议油画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