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油画赏析《知青记忆》


标签:
油画知青记忆赏析文化 |
分类: 美术鉴赏 |
油画:《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作者:陈宜明
材质:画布油彩
规格:300cm×500cm
创作年代:2009年
收藏:中国美术馆
含笑追忆那荒唐青春
——陈宜明谈《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创作
我以前当过知青,画过知青,熟悉那段生活。梁晓声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就是我画的插图,我自信能客观真实地展现那段历史。
我17岁到北大荒,呆了七八年,那是我的一生中很重要的经历,对我后来影响很大。在那里,我什么都干过,拿枪、当民兵、运伤员、看护桥梁、盖房子,一年四季都在外边跑。兵团是解放军管理,对宣传很重视,办了很多学习班。由于我幼年在上海少年宫学过画画,所以还能继续画画。
我们当时大都十七八岁,环境非常艰苦,但没有人哭鼻子想跑回来,后来我感觉正是艰苦岁月造就了我的现在。90%的知青后来境遇很差,当他们要学习的时候,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等他们回到城市,已经不能被容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他们多数被分配到街道的工厂,后来又赶上了下岗,养小孩都成问题。当我面对他们的时候,心情很复杂,我多少还算个成功者,但在他们面前很难感到自豪。
我的画取名为《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今天只能含着笑来回忆当年的荒唐岁月。当年知青下乡是唱着歌去的,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带着理想投奔到边疆,青春是那样的乐观,没曾想落了个悲剧结果。
知青题材倾注了我太多的情感。为了这次创作,我先回了一趟当年下乡时的北大荒,那是2007年2月份,东北下了50年来最大的一场雪,这场雪对我的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此确定画面以雪为背景。知青运动已经过去30多年了,当年的痕迹现在已经难以寻觅。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如愿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故事,比如找画中知青穿的军大衣的过程就很有意思。有个知青朋友陪着我去北大荒,有天早晨,我们一起去找服装,走在马路上时,看到对面有件盖在白菜上的军大衣和当年的很像(过去的军大衣和现在的不一样),于是我们上前敲门,朋友一看,出来的竟然是小时候一起玩的邻居,更巧的是这件大衣就是朋友当年穿的,是朋友的哥哥将这件大衣给了这个邻居。
油画:《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分解欣赏
(注:本帖组图来源于“梅州人”的新浪博客;曾经下乡插队两年多、从小就爱好美术的“洪哥警影”特意转编,并向精心创作这幅作品的画家陈宜明老师深表敬意!)
知青下乡始于1955年,当时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有一批中学和高中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报上发表了《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报道了这个乡的事。毛泽东主席读了很兴奋,亲笔写了按语:“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的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之后,共青团中央在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了远征垦荒队,动员城市青年奔赴农村。知青的榜样: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当年被《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大势宣传报道出名的。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并在编者按中说:“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从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至1973
年12月8日,全国有800多万城镇青年上山下乡。这些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实际上,这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的知识青年,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下乡知青远离父母、远离城市到农村去,荒废了学业,在艰苦的环境下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麻。从另一个角度讲,上山下乡使他们更早地投身了社会,受到了磨炼,增长才干,体验了民间的疾苦。由于有这段经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后来成为了社会的精英。有知青经历的社会精英存在于政界、商界和学术、文化、艺术界等。其中,身任高级官员的人物最为引人注目,因为早年的经历和现在的地位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这些人从不讳言那一段经历,因为这意味着拥有实际经验、艰苦环境的锻炼、与下层群众的自然亲和力等等优秀素质。
大动荡、大迁徙,以及后来的大返城,使得这一代人的经历前所未有地复杂、曲折,许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种悲欢离合的情节,相互之间的命运、前途形成巨大落差。那些有幸赶上77、78届大学末班车的知青们后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在各个领域里影响着中国改革的进程,而大多没能考上大学的回城返乡知青最终沉淀在社会的底层,承受着改革的阵痛。
但无论是浮出水面的幸运者,还是永远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在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的同时,也在推进时代的进程,从而改变着国家的命运。
如今,当年的知青大都已过了或到了退休年龄。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除了物质生活,还需要精神生活。上山下乡是当年的知青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家同生活、共命运,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广大下乡知青对那段生活的记忆最为深刻,因而也就更加难忘和深切怀念。
——以上“知青下乡”文字资料摘自《360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