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开福寺虔诚拜佛奇观


标签:
长沙春节开福寺摄影旅游 |
分类: 摄影见闻 |
在湖南省长沙市城北新河与湘江交汇处凤嘴,有一座殿宇宏伟、气势非凡的千年古寺,这便是三湘名刹开福寺。
长沙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长沙开福寺兴盛时,住僧达千余人。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绝,名僧辈出。北宋洪蕴,佛医俱精,被宋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宋徽宗时,道宁禅师住持,使佛寺中兴。他将临济宗杨岐派禅法,传给日本求法僧人觉心。觉心回国后,创法灯派,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日本佛教临济宗派因而视开福寺为“祖庭”圣地,几乎每年都要派人来朝拜。光绪12年,名僧寄禅、笠云与著名诗人王闿运等僧俗19人在此组织碧湖诗社,赋诗谈禅,一时传为美谈。光绪末年,诗僧笠云创办湖南僧立师范学堂于寺内。
千余年来,长沙开福寺历经兴衰,多次改建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年间重建。1994年开福寺被定为尼僧修学道场以来,住持能净法师利生为怀,志存兴复,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1997年,开福寺又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台湾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整个修复扩建工程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重修后的开福寺不仅更加庄严肃穆,而且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高雅古朴,成为湖南佛教界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好高的“观音菩萨”!


观音娘娘
虔诚拜佛!阿弥陀佛!
啊!
壮观的场景呀!
这里也有“千手观音”也!阿弥陀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和文物保护政策,于1951年拨款重新修复了开福寺,殿堂楼阁,焕然一新,以明真法师为住持。寺内现有佛教徒50余人,除对早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佛教徒妥善安排其生活外,绝大部分佛教徒均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维持生活,退休者按国家的统一政策,享受福利待遇。在政治上,有的人还当选过区、市、省各级人民代表,有的是政协委员。在宗教信仰上,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团结,过宗教生活者,念佛、参禅,任其自由,不受干涉。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如:唐人写经、名人字画、各种图书、佛经、雕刻佛像,据统计:一般书籍达12000多册,大藏经6部(即影印宋砂藏、明南明北藏、青龙藏,大正藏、频伽藏各1部),字画164件,碑帖114件,大小佛像1200尊,其中有明代吉王所造铜质观音像,重达一吨半。在十年动乱中,所有文物,荡然无存。
自1980年3月起,开福寺千年名胜古迹又逐渐恢复。近年来,经长沙市佛教协会筹措经费,先后重修了前、中、后三殿及左右厢房,并新塑佛、菩萨、罗汉像,收回了散失的文物。现存建筑物面积为63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殿宇巍峨,规模可观,中轴线上佛殿共分三进,前为弥勒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有客堂、斋堂、摩尼所、方丈、藏经楼;西边有讲堂、禅堂、念佛堂。寺院是以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物,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我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湖南省佛教协会和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
本人虽从不信神信佛,也不烧香拜佛,可龙年春节初六下午,来到开福寺感受长沙最为热闹的迎春庙会喜庆氛围,也就将该庙宇设施与朝拜场景,作为练镜习拍的题材之一,漫步随拍了本组见闻奇观片片……今日中午索性将此编发在个人的新浪博园之中,也算是对中华古典庙宇与拜佛现象的片断纪实和瞬间抓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