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湘江大道车流交响曲

标签:
长沙车流现象摄影旅游 |
分类: 摄影见闻 |
2010年12月17日,北接湘江长沙航电枢纽的湘江大道(丁字段)正式开工,伴随着这个工程建设的启动,风景如画的湘江东岸风光将再向北延伸10公里,从开福区到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将只需15分钟。湘江大道北延线建成后,一条黄金水道将串起长株潭三颗城市明珠,市民驱车可以从株潭直抵湘江航电枢纽,看湘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
湘江大道(丁字段)位于望城县丁字镇,属长沙市湘江大道北延线一期工程,南起与开福区接壤的沙河桥、北至湘江长沙航电枢纽,全长10.5公里,总投资12亿元,按城市一级主干道标准设计,路幅42米宽,双向6车道,设计行车时速为60公里每小时,工程计划2011年主路竣工通车。据望城县有关方面透露透露,湘江大道北延线二期工程为湘江长沙航电枢纽至京珠复线铜官互通和接湘阴边界路段,将在时机成熟时修建。
施工方透露,湘江大道沿湘江东岸向北展开,道路距湘江最近处不过百米,最远处则超过1公里,为将来修建湘江风光带,开发沿江黄金地带留下了空间。在具体设计方面,考虑了道路兼有城市道路与公路的特点,综合吸取了公路、城市道路中有益的设计方法和结构形式。如在边坡处理、软基处理、涵洞设计、路基路面结构、土方调运等方面更多的采用了公路模式,而在道路交通、管道排水、市政设施等方面,则基本按照城市道路方式设计。为保护好矿产资源,道路在设计时还特意绕过以石材贮藏丰富而著称的丁字麻潭山。
持续增高的汽车保有量与道路的承载能力不相匹配,高峰时段道路拥挤现象日趋严重,而且在拥堵时间和空间上益发呈现出蔓延扩展的趋势。
“中国城市畅行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交通部门管理能力、公众交通安全意识、城市路网系统规划、公共交通便利程度等对畅行指数影响显著,而交通“畅通程度”低,上下班高峰时段的行车效率尤其低,交通状况近些年改变甚微。
早在几年前,就有颇为权威的报告显示,25个省会城市上下班时汽车平均行驶速度为23.5公里/小时,仅比待速行驶速度(20公里/小时)高出3.5公里/小时,交通低畅通状况令各地市民不满意。25个城市中,上下班通勤距离平均为9.9公里,其中杭州市车主上下班时汽车平均行驶速度为26.13公里/小时,略快于平均值。上下班通勤距离为10.16公里,通勤时间是27.86分钟。而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通勤距离最远,分别为19.3公里、16公里和13.4公里,其通勤时间分别达到43分钟、36分钟和32分钟。调查还发现,不论上下班距离有多大的远近差异,低畅行现象普遍存在。
值得长沙市民大众欣慰的是:近两年来,长沙市区的轨道地铁网络建设项目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之中,待全市地铁建设竣工交付使用后,长沙市区包括湘江大道交通拥挤和时常发生的堵车现象,必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和畅通也!
关于中国大中都市普遍堵车的原因与症结,热心网友们已经归纳得很详细:规划不合理,管理不严格,工作单位离居住区太远,外地人太多,公交不发达,私家车泛滥……每一条堵车的理由细细分析起来,都够人头疼一阵子的。
最根本的理由还是两条:人太多,车太多。这两条不解决,修再多的路,架再多的桥,也解决不了城市拥堵的问题。据悉,去年北京全年净增机动车51.5万辆,按照每辆车的长度4米计算,这些车首尾相连2060千米,需要占用多少道路!包括长沙在内的各省会城市的私家车也是大量增加,修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车辆增加的速度。
人太多,牵扯到城镇化的问题;车太多,牵扯到国家两大支柱产业(汽车、住房)的问题——而这两点都是国家大力提倡的。难道这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代价?
上帝说:“人骑自行车上班,人类在地球上可生存一万年;乘公交车上班,可生存一千年;一家一辆汽车,可生存五百年;一人一辆车上班,可生存一百年。”人告诉上帝:“只要我能享受,一百年就一百年吧!”为了所谓的“享受”,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把汽车当做支柱产业来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但凡事都有“度”。私家车的泛滥正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事故频发、能源紧张、(堵车)浪费时间、损害健康……
私家车泛滥有这么多危害,为什么人们还如此热衷买车呢?这里有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冲突悖论问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私家车,而别人都没有私家车,这样他出行时才会比普通大众更舒适、更便捷。但当这样的想法成为普遍想法、人人都有私家车的时候,原先的个人愿望都无法实现,反而比原先的境况更糟——都想舒服,结果都难受。解决这对矛盾不能靠公众自觉或良心发现,必须由国家出面强制摆平。
严重的都市堵车现象深刻意味着:今后各级政府对私家车的发展不应该是“鼓励”,而应该逐步“限制”。限制必然会遭遇反抗:如果征收环境税,有私家车的会不满;如果限制挂牌,没车却想买车的不满;如果限制公车,领导们会不满。但如果听之任之、不加限制呢?那就所有的人都不满。
最新出炉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列出的50座主要城市中,有17座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一线城市全部超过4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
上下班路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并不是说住地与单位离得太远,而是城市太拥堵。如果道路畅通,从北京到天津120公里左右的距离,用不了两小时,在欧洲,这样的时间够出一趟国的了。但是,在严重拥堵的城市里,有时一公里的距离也会花掉两小时。说拥堵在谋杀城市人,恐怕也不为过。
拥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非中国特有。可为何我们的上班耗时独占鳌头?很多人把原因结归为中国的马路不够多、不够宽、设计不合理上,或是私家车太多而公共交通工具太少,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大城市马路的数量和宽度毕竟是有限的,就算把城市的马路修得像头发一样多,飞机场一样宽,也难解决问题。因为,城市堵不堵,硬件固然重要,但软件更重要。这软件,就是在汽车社会,每一个人都要谙熟汽车文明。
具有汽车文明的驾驶者应各行其道,各守其则,自觉维护交通秩序。这样,道路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哪怕是毛细血管,只要畅通,就不会有问题;反之“不通则痛”,血管越粗,拥堵起来问题越大。
中国马路的拥堵有多少是不文明造成的?有调查显示,86.5%的人表示身边就有很多“路怒族”,23.4%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路怒族”。受访者中,30.4%的人经常开车。啥叫“路怒族”?就是开车时会骂骂咧咧、喜欢跟人“顶牛”、一遇堵车就着急上火的人群。若有众多的“路怒族”,就是把马路修得飞机场那么宽阔,同样会挤成一团,徒叹无奈。
看看国外是什么样子吧。如:欧洲的大小城市,满街跑的车以小排量、柴油车为主,即使相当有地位的富人,也不以开豪华车为荣。但即便是小排量的车,质量也相当好,决非一碰就出事的“铁皮罐头”。欧洲的马路并不比中国的宽多少,但交通秩序相当好,几乎没有在我们这里常见的酒后驾车、违章行车、抢道或“加塞”。在没有红灯的地方汽车总是礼让行人。人们曾为中国汽车太多而发愁,到了欧美国家才知道,汽车多少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汽车文明。
不是说要崇洋媚外,而是叹息国人的素质怎麼会变成今天这样!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又岂是一些西方国家能比的,可我们代代相传的礼仪、道德又跑到哪里去了?智者说,心宽了就不会感觉到挤了。只要我们遇事懂得礼让,凡事多考虑一下大局和别人的感受,车辆就是再多一点也一样能够从容自如。
啊!车太多 路太堵! 真乃当代中国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