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1:古代陶瓷展


标签:
上海博物馆陶瓷摄影旅游 |
分类: 摄影见闻 |
上海博物馆-1:中国古代陶瓷展
——2011-4-9摄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河南南路延安东路口。1950年筹建,1952年12月开放。当时馆址在南京西路原跑马总会,1959年迁今址。
上海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分别设中国青铜器、中国陶瓷器、中国绘画、古代雕刻、历代印章、历代货币、明清家具、民族工艺等陈列室,其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藏青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
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该馆的建筑结构为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目前它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
知道吗——现上海博物馆里的暂得楼瓷器馆展品均为胡氏毕生所藏的捐献!
胡惠春,生于1910年,卒于1993年,名仁牧,字惠春,号渭村。在西方收藏界习惯称呼其为 J. M. Hu, 民国年间上海大收藏家。胡惠春先生是上海著名金融家胡笔江之子,后继承父业,成为一个银行家。由于其对中国陶瓷的喜爱,同时更为了易于商业竞争,胡惠春先生决定集中收藏明清官窑瓷器,作为他藏品的核心。暂得楼是胡惠春先生为自己的收藏所起的堂号,在香港、纽约均设有分馆。“暂得”一词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表达了欣然而遇的内心喜悦。胡惠春先生相信这就是如他鉴赏一件器物时的感受。
解放初期,受周总理号召,胡惠春与香港知名学者及教育家陈君葆、当时新任中国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等人,在香港秘密组织国宝收购小组,由内地出资,大量购买战乱散失香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清宫迭失书画等,运回大陆,其中最著名的有《四部丛刊》、《吕氏春秋》、《晋会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其中,《晋会要》是清末广东著名学者汪兆镛的手写原稿。
胡惠春先生在1949年曾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后移居香港,在随后的30余年里,其先后以不同形式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350余件藏品。上海博物馆后来专门为暂得楼的藏品开设暂得楼陶瓷陈列专室,使其多年收藏终获归宿。
馆藏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示例
中国古代陶瓷为上海博物馆的收藏特色之一。展馆中绿色的基调和各个时代的陶瓷精品交相辉映,给人带来轻松、和谐的感觉。在1300平方米的中国古代陶瓷馆中陈列了陶瓷精品500余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青瓷、东汉时代的成熟的青瓷,还有人们熟知的唐三彩。宋、金、辽时代,各地窑场林立、青釉、白釉、黑釉和彩绘瓷竞相争艳,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元、明、清三代,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的中心,所烧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瓷器更是精美绝伦,声名远播海内外。
中国古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
上海博物馆展厅中珍藏的中国古陶瓷珍品展品有:商原始青瓷尊、唐邢窑盈字盒、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成组的宋汝窑盘、南宋官窑贯耳瓶、元景德镇窑青花莲花罐、明永乐景德镇窑红釉盘、明成化景德镇窑青花孔雀蓝釉盘等等。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瓶
清康熙 (公元1662-1722年)
景德镇窑粉彩“大吉”葫芦形挂饰
左:景德镇窑釉里三彩花卉纹笔筒
清康熙
右: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缠枝花纹瓶
左:景德镇窑釉里三彩人物图尊
右:景德镇窑三彩鹦鹉
左: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经筒
清雍正
右: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双耳扁壶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双耳尊
中国古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景德镇窑青花黄彩龙纹盘 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罐 明嘉靖
(公元1522-1566年)
景德镇窑青花琴棋书画图罐 明宜德
(公元1426-1435年)
您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鉴赏与甄别常识吗?!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再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景德镇窑青釉古铜器纹瓶
这里真实再现了制瓷、烧瓷的过程,从拉坯、利坯、旋坯、印坯和上釉等步骤,以及各种烧瓷窑的形状与作用。
中国陶瓷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艺术特色浓郁,技艺精湛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瓷器的发明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陶瓷原料硅酸盐无毒的特性,特别是瓷器造型的典雅适用、釉面光滑,便于拭洗等优点,现在已成为世界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生活用具。中国发明瓷器对人类文明进步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因此被世界人民誉为瓷器之国。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宗巨大的财富,吸引着各国的历史、考古学家、陶瓷学家、工艺美术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研究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系统的古窑址调查和发掘。有关学者以陶瓷考古学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硅酸盐科学工作者、陶瓷工厂等也积极配合,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测试,工艺模仿试验,从宏观到微观研究都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您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制作的工艺流程常识吗?!
我国早在殷商时期瓷器的发明,是我国对于人类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瓷器出现于东汉晚期,其起源可远溯至公元前16世纪商代中期的原始瓷器。我国古代瓷器的制造工艺大致可分为:
1.选料。瓷器的主要原料是瓷土(又称高岭土),也有用石英、长石等岩石混合配制的。自然界中极少有纯净的瓷土,一般都含有铁、铜等金属元素及其他杂质,故必须对原料进行选择,以适应要烧制的瓷器的要求。
2.瓷土加工。瓷器的特点是质地紧密坚硬,这就要求瓷土“细滑”。一般是采用碓舂方法,把瓷土舂细,并在水池中经过淘洗,然后沉淀滤去水分,从而得到细滑、纯净的瓷土。
3.制坯。即把瓷土制成各种器型的坯胎。也有采用拍片、镂雕、手捏等成型方法的。
4.上釉。其方法主要有刷釉、浸釉、浇釉等。釉料的成分和制作方法与坯土的选择和加工大致相同,只是要求其在火中比坯土容易熔化,一般得添加助熔剂。为了得到不同颜色的瓷器,还要求严格控制釉中的铁、铜、钙等各种金属呈色元素的含量。
5.装窑。瓷窑主要有龙窑和馒头窑两种。龙窑一般都依山坡建成,较低矮,呈长条形,如龙一般;馒头窑较高大,形状有如馒头。装窑时为了防止沾粘,窑底放有陶制的垫足或垫饼,垒装的器物之间加有陶制垫圈。细瓷一般都装入陶制的匣钵中,以保护器物,防止粘上杂质、灰土。
6.烧窑。瓷器是在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摄氏度的高温下烧成的,温度的上升速度、火焰的性质以及冷却的方法等,都直接关系到瓷器的质量。故制瓷工匠中有“一烧、二土、三细工”之说。火焰的性质有氧化焰和还原焰之分。氧化焰是让窑室中有充足的氧,造成氧化气氛;还原焰是让窑室中氧气不足,造成还原气氛。青瓷一般是用还原焰烧成,而白瓷则是用氧化焰烧成。
7.质量检验。对烧成后的瓷器必须逐件检验。
8.釉上彩。瓷器上的彩色图案一般是在烧后加绘的,因彩绘于釉层的上面,故名。其法是在素地的瓷器上描画彩色图案,颜料为金属颜料加透明釉调成。也有用镶金、贴花的方法的,是把金纸条或印花纸贴在瓷器上,再刷上透明釉。釉上图案制成后,把器物再放入烘炉中烘烤,便可得到美丽的彩绘瓷器。烘烤温度一般为七百至八百摄氏度。
陶器的出现比瓷器早得多,我国发现的最早陶器为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所制造。其制造工艺与制瓷相仿,但烧成温度较低,材料和工艺要求也没有制瓷严格。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全国性艺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河南南路延安东路口。1950年筹建,1952年12月开放。当时馆址在南京西路原跑马总会,1959年迁今址。
该馆珍藏历史艺术文物
在1万余件的书画中,早期的有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卷、唐怀素苦荀帖卷、唐高闲千字文卷、唐孙位高逸图卷及五代董源夏山图卷等。宋代有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及千字文卷、苏轼与谢民师论文卷、黄庭坚华严疏卷、米芾多景楼诗册、郭熙幽谷图轴、马远雪屐观梅轴、李迪花鸟轴等。元代有王蒙青卞隐居图轴、吴镇渔父图卷、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轴、倪瓒渔庄秋霁图轴和六君子图轴等。至于明清书画家的作品,既精湛且富有系统、代表性画家的卷轴,都在数十件以上,是江南书画汇集的所在,也是馆藏的重要特色。钱币的收藏,最有规模。明清流派篆刻印章的收藏,居全国博物馆首位。在考古发掘品中,以大宗的良渚文化玉礼器最具特色。
上海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分别设中国青铜器、中国陶瓷器、中国绘画、古代雕刻、历代印章、历代货币、明清家具、民族工艺等陈列室,其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藏青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
上海博物馆编著有图册《上海博物馆藏画》、《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陶瓷器》、《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法书》、《明成化说唱本》以及其他专题图册等数十种。年刊为《上海博物馆集刊》。
本人当时购阅的《上海博物馆导览》书籍
本人1999、2004年间到上海出差和今年4月到上海看望在沪外企就业的儿子期间,曾经先后三次参观过博大精深、目不暇接的上海博物馆,这里开始编发是自己今年4月间习拍上海博物馆系列藏品的见闻组照之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瓷器展,以供古陶瓷收藏迷们参阅与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