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摩尔根与果蝇两篇
(2012-04-24 23:38:34)
标签:
摩尔根果蝇白眼雄果蝇回交测交科学史互动话题教育 |
分类: 教材教参课堂教学 |
转载:摩尔根与果蝇两篇
对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疑问与解惑
合肥二中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很好素材。本节介绍了科学家对遗传现象的探究过程,难点较多,有教师和学生对摩尔根的果蝇交配实验的描述和解释存有疑问。结合这些疑问,我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理解,对问题进行了解答。
1
1.1
教材32页“科学家的故事”介绍:在实验室,白眼果蝇临死前抖擞精神,与一只红眼果蝇交配,把突变基因传了下来。
教师教学用书57页叙述同上,但58页第二段叙述:“摩尔根做了回交实验。用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和它的后代中的红眼雌蝇交配,结果……”。
显然以上两处叙述有矛盾。
1.2
查找的国内遗传学著作,也有两种不同的叙述。但在美国学者的相关著作中都没有提到“用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和它的后代中的红眼雌蝇交配”。
《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第五章叙述:它这样养精蓄锐,终于同一只正常的红眼雌蝇交配以后才死去,留下了突变基因,以后繁衍成一个大家系。之后叙述是:用白眼雄蝇同正常雌蝇杂交,后代全为红眼;白眼雌蝇与正常雄蝇杂交,后代一半为白眼,而且全为雄性。
在摩尔根的《基因论》中提到“孙代白眼雄蝇”与红眼雌蝇交配。
1.3
综合有关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最初出现的白眼雄蝇死亡前应该与多只红眼雌蝇进行了交配,只是在与某只红眼雌蝇交配后死去。
因为摩尔根所用的黑腹果蝇最多一次只能产生上百个后代,而很多资料显示F1得到1237个个体。很显然得到这么多后代,只能是开始那一只白眼雄蝇与多只红眼雌蝇交配的结果。正常情况下,摩尔根为了能让那只白眼果蝇顺利实现交配,他会将那只白眼果蝇与多只未交配的雌蝇放在一起,这样那只“白眼儿”就可能与多只雌蝇交配。
结论(2):最初出现的那只白眼雄蝇没有进行回交,教师教学用书58页第二段叙述有误。
很多资料描述摩尔根所做的回交实验有:(1)让F2的白眼雄蝇与F1的红眼雌蝇交配;(2)让F3的白眼雌蝇与F1的红眼雄蝇交配。
2
2.1
教材29页最下一行:后来他们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
按照孟德尔的设计,测交实验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然而此处根据假设,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是不同的,因此与隐性纯合子的测交有两种情况。那么,摩尔根通过哪种测交,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解释(即假设)?
2.2
分析两种测交实验:
方式1:让F1的红眼雌蝇与F2的白眼雄蝇交配
配子
预期结果:
子代基因型
方式2:让F1的红眼雄蝇与白眼雌蝇交配
预期结果:
子代基因型
以上两种方式结果不同,哪种是摩尔根进行的测交实验?
如果只根据方式1的测交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现在知道果蝇的X与Y染色体也具有同源区段,同源区段存在有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如果X与Y染色体同源区段存在控制眼色的基因,摩尔根的实验也可以解释,如下:
P
↓
F1
红眼雌蝇
F2
假设X与Y同源区段都有控制眼色基因,以上方式1的测交实验结果是:
F1红眼雌蝇
XWXw
↓
子代基因型:
表现型:红眼雌蝇白眼雌蝇 红眼雄蝇 白眼雄蝇
以上可知,按照方式1进行测交实验两种情况结果相同。
2.3
只根据方式1的测交实验,不能确定控制眼色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但方式2进行测交实验两种情况结果不同。因此,最能验证摩尔根解释的测交实验是方式2(让红眼雄蝇与F3的白眼雌蝇交配)。
事实上,以上两种测交实验摩尔根都做了,而且还有其它的杂交实验:让F2中白眼雄蝇分别与F2中红眼雌蝇进行交配;让F3的白眼雌蝇与F2的白眼雄蝇交配等。并且在每种实验结果产生之前,摩尔根都根据假设先进行了预期,最终发现实验结果与预期是相符的。通过对多种交配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控制眼色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
教材通过“后来他们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一句话进行简述,我认为是很合理的安排。一个原因,摩尔根当时是根据很多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测交实验只是其中一部分实验,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此处简洁描述,可以说是突出主要,去其繁节。另一原因,教材这样处理,更能让教师和学生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想象,去思考去探究,给了我们更大的思维空间。
3
3.1
教材29页: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
什么原因让摩尔根将果蝇眼色遗传联系上X染色体?摩尔根所认为的白眼的遗传与X染色体遗传相似是什么意思?
我们渴望探寻摩尔根的思维过程。
3.2
查阅资料显示,很多资料都描述了用F3的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的实验,而且都认为这是一个关键实验,教师教学用书也是如此描述:这三个实验中,以第二个实验最为关键。关键在何处?仔细分析,豁然开朗。图解如下:
P
F1
根据史蒂文斯的研究结果已知果蝇性别决定方式,雌果蝇有两条X染色体,雄果蝇有XY。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一条X染色体,从父本得到一条Y染色体;雌性后代分别从亲本各得到一条X染色体。从以上图解可知,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白眼性状,雌性后代从父本得到红眼性状。通过下图让我们更直观认识眼色遗传与X染色体遗传的相似:
正是这一关键实验现象促使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事实上,该结论的提出也是渐进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可查阅《遗传学的先驱摩尔根评传》。
反思教材的设计,此处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又一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让我对遗传学早期的发展有了更加真实完整的认识。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勇于质疑和勤奋实践的探索精神有很强感染力,教材中“科学家的故事”栏目应该多一些介绍,对教师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好的教育。另外,我感到善于抓住反馈的问题进行研究,是提高自身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将教材、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摩尔根的果蝇遗传研究
四川 特级教师 冯永康
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是第一位以遗传学成就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在孟德尔遗传学向分子遗传学发展的过程中,摩尔根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摩尔根的科学生涯经历了对孟德尔遗传学从“拥护—反对—继承并发展”的3个阶段。这种转变,来自于他对白眼雄果蝇的发现与研究。
摩尔根利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通过杂交实验所进行的眼色遗传分析表明,白眼雄蝇与红眼果蝇杂交,子一代全是红眼果蝇。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结果呈现孟德尔式的性状分离,其中红眼果蝇2688只,白眼果蝇728只,两者比率约为3.4:1。但在子二代,约占1/4的白眼果蝇则全是雄性个性。正是这后一结果(白眼果蝇全是雄性),引起了他的思考。他认为:如果假定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带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那么实验结果就能得到完满的解释。红眼基因(+)是显性,带有红眼基因的X染色体用X+表示;白眼基因(w)是隐性,带有白眼基因的X染色体用Xw表示。基因型为XwY的雄果蝇,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隐性基因得以表现,所以是白眼果蝇。当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雌果蝇X+X+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Xw和X+Y,即雌雄果蝇都为红色复眼,且雌果蝇是杂合体。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结果是在子二代中有3/4是红眼果蝇,1/4是白眼果蝇。雌果蝇全为红色复眼,但其中有一半是纯合体,另一半为杂合体。雄果蝇则红眼、白眼各占一半。
这样,摩尔根第一次把一个具体的基因(白眼基因)定位于一个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上,开辟了一条遗传学和细胞学紧密结合的研究道路。
摩尔根与他的学生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独到见解:断裂发生在两个特定基因之间的机会,将随两基因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于是,两个遗传特性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它们的连锁遗传被重组分离的机会来估计。也就是说,既然基因之间的交换与其间的距离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结果中交换发生的情况,反过来估计出基因间的距离,并由此可以制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图。他的学生斯特蒂文特(A.
3.遗传学的“圣经”──《基因论》
【附】
第2次:1946年,美国遗传学家穆勒(H.J.Muller)证明了X射线能使果蝇的突变率提高150倍,同时,辐射也会引起染色体畸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3次:1995年,美国生物学家刘易斯(E.
作者简介:冯永康,中学特级教师。四川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会员。《生物学通报》全国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一等奖获得者。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特邀专家。
先后在《科学》、《科学月刊》(台湾)、《中国科技史杂志》、《遗传》、《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国遗传网》、《人教网》等10多家学术期刊网站上,发表了遗传学史研究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200余篇;曾应邀参加了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北京香山学术研讨会;参与了《中国遗传学史》、《当代中国遗传学家学术谱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等学术专著和课题的编写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