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理在事中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实事求是
[shí shì qiú shì]
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the facts),就是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 。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河间献王 德 以 孝景 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综理者,皆未尝少越于旧法之外,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
释义一
真是通用。真与是相对而言,真是一点,是是一段,真是一段,是是多段。相近于静止与运动的相对关系,运动的瞬间是可以捕获的静止,是的瞬间是可以识别的真。古往今来求真求是者明白了真与是的相对关系,自然选择了实事求是来著书立传,广为流传。
释义二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示例
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同义词
顺应自然
近义词
实事求真
反义词
听风是雨、三人成虎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
释义:修为,境界达到天人合一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解释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相关书法字迹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全唐文六百三十七卷解释如下: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英文翻译】: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ings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伪学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雷生霖的解释:
格物:用一定的框框将物体约束。对于人来说,生存于社会用法律约束,归依佛门是接受戒律,日常生活符合规矩。都是格物。
致知:是获得完善的知识。明白本来面目。
格物致知:人在一定的规矩里生活学习,而后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完善的了解和体会。
“格物致知”是事物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就像种子必须先被埋在土里不动,种子才会慢慢地吸收营养后生根发芽一样。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先必须如此,而后才能一定如此!
源于对“格物”的错误理解,以至于不少人,盲目追求西方的所谓自由,不愿意接受约束,而导致“知而不致”,不求甚解,不可不察!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实事求是
[shí shì qiú shì]
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the facts),就是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 。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河间献王 德 以 孝景 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综理者,皆未尝少越于旧法之外,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
释义一
真是通用。真与是相对而言,真是一点,是是一段,真是一段,是是多段。相近于静止与运动的相对关系,运动的瞬间是可以捕获的静止,是的瞬间是可以识别的真。古往今来求真求是者明白了真与是的相对关系,自然选择了实事求是来著书立传,广为流传。
释义二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示例
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闭门造车,凭空想象。
同义词
顺应自然
近义词
实事求真
反义词
听风是雨、三人成虎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
释义:修为,境界达到天人合一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解释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相关书法字迹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全唐文六百三十七卷解释如下: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英文翻译】: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ings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伪学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雷生霖的解释:
格物:用一定的框框将物体约束。对于人来说,生存于社会用法律约束,归依佛门是接受戒律,日常生活符合规矩。都是格物。
致知:是获得完善的知识。明白本来面目。
格物致知:人在一定的规矩里生活学习,而后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完善的了解和体会。
“格物致知”是事物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就像种子必须先被埋在土里不动,种子才会慢慢地吸收营养后生根发芽一样。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先必须如此,而后才能一定如此!
源于对“格物”的错误理解,以至于不少人,盲目追求西方的所谓自由,不愿意接受约束,而导致“知而不致”,不求甚解,不可不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