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3-09-22 19:08:23)分类: 课题研究 |
《构建生活化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关注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作为现在的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的挑战,关键是学校教育能否使他们具备这种适应未来挑战的能力。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求生存,谋发展。作为学校教育,不光是让他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的发展,使他们过上有价值意义的生活。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拓宽课堂教学的外延,使我们的教育走向学生生活,走向社会实践。就现实而言,小学课程也总是在强调理性知识的价值和强调儿童的经验之间摇摆,未能处理好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强调课程内容应来自学生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表达自己的具体经验时,教师却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压制它,学生见不到任何的阳光。目前,国外的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思想。我们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努力学习、研究、实践,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我校于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在“营造生活化语文环境”、“建设生活化学习内容”、“构建生活化学习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次提出的《构建生活化课堂实践研究》,计划把原有的语文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到学校的各科教学中,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使课题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课题界定
1.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生活化课堂是指在小学教学中,从各个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习,把知识生活化。体现“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适应生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欣赏艺术的能力。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生活实际出发,积淀人文素养,尝试成功体验,夯实生活基础,创造幸福人生,实现“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认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发展而教育。”
2.“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是教育的天职。
四、研究目标
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并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素质,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3.通过课题研究的案例探讨,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发现和开发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指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内容
1.探索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基本策略
(1)构建生活化学习内容的基本策略
整合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力量,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2)构建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策略
积极创造有利学生成长的环境,形成共向合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同学的协作互助,端正学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引导自我,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
2.探索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书本世界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课堂教学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深处,能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影响和触动作用。新的教学模式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生活,让学生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学生能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德化第三实验小学全体师生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课程理念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如何有机整合。
5.案例研究法
对课堂教学案例和班级整体发展个案进行分析和反思,积累丰富详实的依据。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1.建立机构,形成管理网络
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两位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全面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行政人员全员深入到课题组,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深入学习,培训师资队伍
坚持每周二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著作和文章,并邀请进修学校教研员开设讲座,积极开展理论研讨,促进思考;周四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围绕课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解决实际问题,推广典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充分发挥因特网作用,发动教师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学习有关生活化教育与研究的文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
3.建立制度,开展校本教研
学校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课题研究制度》,以制度来激励和约束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实验老师做到“六个一”,即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每周至少读一篇理论文章、每周观看一节课堂教学实录、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每学年上一堂校级研讨课、每学期写一篇教育论文。每次教研例会,围绕观摩研讨课,结合各自研究子课题和课改精神进行研讨,从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资源配置、教室空间安排等各方面各抒已见,实行对话式交流,从而促进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并落到实处。
4.跟踪分析,及时调整反馈
通过对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探索的跟踪分析,通过对课上的师生互动、小组学习和课下的师生交往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的互补的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引导、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5.实验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我们随机抽取各年级两班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全校学生,成立了“语文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品生(社)教学生活化”、“英语教学生活化”、“体育教学生活化”五个子课题分别进行研究。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于2012年3月召开全县性教学观摩研讨会、2012年5月召开全县“有效教学”英语教学研讨会,2012年12月召开德化县“语文生活化”课题研讨会,2013年4月举行“德化县品生(社)精品课教学展示活动”、品生(社)教学大比武等系列活动,总结交流“构建生活化课堂实践研究”实验的经验,并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深化实验措施。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形成符合生活化课堂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必须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在生活相联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采用开放的、灵活的方式方法,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生活结合”、“教师教与学生用结合”。
(2)生活化原则。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吸纳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
(3)情意性原则。通过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思维挥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双向的情感交流,营造尊重、平等、自由、互动的学习氛围。重建课堂生活,全面关照认知、体验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
(4)互动性原则。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将互动作为原则去设计教学过程,必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进行“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体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讨论、相互沟通、理解、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重建师生关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关键。
(5)自主性原则。自主意味着独立、主动、独特和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并使教学过程向课外延伸。
2.形成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的书本世界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课堂教学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深处,能对儿童的心灵产生影响和触动作用。新的教学模式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生活,让学生真诚热爱生活,自主创造生活,健康享用生活。学生能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成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实践成果
1.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的差异、积累的多少,到生活中去进行异步的学习,好学生可能吃饱,程度低点的学生可以慢慢嚼,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实现教学的个体化。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与家庭、社会、学校密切交往,与教师接触的机率增多,并且学生有独立的、肯定的精神空间,学习不与受罚受苦联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因而其个性品质也得到了发展。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在实验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利用一个个生活的情境学习,教师可以把时间留在指导学生自学和提高其积极性等方面。课题开展以来,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在2012年德化县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5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2012年县“新华杯”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中,郑岚、陈宝莲、陈琴梅囊括前三名,吴悠、李庆琳、黄鹏隆获二、三等奖,学校代表队荣获“优秀团体”奖,并代表德化县参加泉州市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在2012年德化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我校荣获小学组男女团体第一名,男女单打前两名和1个第三名、1个第四名的好成绩;在2012年德化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我校37人次在比赛中获奖;在2013年泉州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我校8人次在比赛中获奖;在2012年德化县第二届中小学生现场陶艺比赛中,我校苏世炫同学荣获最佳创意奖,取得了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居全县前列;在2013年德化县第三届中小学生现场陶艺比赛中,取得了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居全县前列;在2013年泉州市第十四届美术书法现场大赛中,我校3名同学荣获三等奖;在2012年第十四届“海峡冰心”杯作文竞赛中,我校有10多人获二、三等奖;在2013年第十五届“海峡冰心”杯作文竞赛中,我校有7人获一、二、三等奖;在2013年德化县“玛米玛卡歌手赛”中,我校4名同学荣获二、三等奖;此外还有100多篇学生的优秀习作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得奖。
3.培养教师的改革意识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集体备课、听课、反思、论文撰写等,实验老师也和课题一起天天成长、时时发展。实验教师及时对实验的情况、学生的发展情况、成绩的考核情况进行交流、研讨,不但促进了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而且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的教师逐步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树立起了新的教育观念,过去那种“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已被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代替,形成了一支思想好、改革意识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精心设计教学,各方面能力正不断提高。一是不断深化课题研究。2012年3月,课题组成员郭丽琴、苏素玲老师在全县课题研讨会上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2012年12月,课题组成员苏云琴、肖淑珍在全县小学语文课题研讨会上进行公开教学,效果良好;2013年1月,课题组成员苏梅英老师在全县德育工作研讨会上进行公开教学,效果良好;2013年4月,课题组成员连玲玲、张丽双在德化县品德与生活(社会)精品课展示活动中进行公开教学,效果良好。二是教师竞赛展露风采。2012年4月,叶枚举、张丽双老师在德化县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2012年5月,叶枚举老师在泉州市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11月,苏来栩、李燕梅、林雪琴、毛龙翔、刘燕青、彭晓依等老师在德化县小学教学技能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2012年12月,叶枚举老师在德化县中小学教师交通安全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13年5月,苏梅英、黄碧珍老师在德化县品德与生活(社会)片段教学比赛中分获一、三等奖。三是不断丰厚课题成果。赖育红校长撰写的《多元化生活教育实践初探》、《也谈教师管理》、黄文杼副校长撰写的《那一刻,笑靥如花》、叶枚举老师撰写的《激发古诗情趣,调动情感体验》、张丽双老师撰写的《向体验更深处迈进》、连玲玲老师撰写的《追寻教学智慧探索有效课堂》、肖丽姬老师撰写的《让创新谱写语文课堂新旋律》、黄丽玲老师撰写的《浅谈小学作文起步的教学》等20多篇教学论文在发表在《吉林教育》、《陕西教育》等CN刊物上,另有100多篇论文、案例、随笔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获奖。
4.建立多元的教育网络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到商店里去找商品名称,到街道上去找广告牌的错误,采访身边的人物积累写作素材……在实验过程中,家长参与到其中,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及时与教师取得联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拓展了育人的渠道,建立了多元教育体系。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课题实验人员的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
(2)由于涉及到学生安全的问题,在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和开展社区活动方面还有很大困难,因此,需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
(3)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教学研究论文、课题总结报告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2.今后研究设想
重视深化研究、资料整理和推广应用,使课题研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扩大实验范围,向全县小学推广。
附:课题组成员名单
组
副组长:黄文杼
主要成员: 徐金春 叶枚举 林群峰
连玲玲 郭彩霞 郭丽琴 颜玉炳 潘碧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