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篇小稿的小小波折

(2023-07-05 11:03:34)
分类: 语言文字

两篇小稿的小小波折
                          

陈林森

       

从本世纪初以来,我在《咬文嚼字》发表了十几篇小文(这是一本袖珍型杂志,不可能发表长篇大论,除非特稿,通常只有数百字)。但从2016年以后,已经隔了多年没有记录。今年2月有点技痒,又投了几篇,也没很放在心上。未料上月初(65日)一外地文友(狭义的文友,就是专门“咬文嚼字”的)王先生在群里告诉我,《咬》刊有我一篇大作。问明是第6期后,我很快上网查到了目录。两天后,在本地图书馆找到了这一期杂志,并拍了图片。
     
昨天(73日),偶然登录某银行卡(专门用来接收稿费的,现在报刊都不通过邮政汇款发送稿费了)账户,查看明细(以前我都不知道有这个可查),获悉今年414日收到上海咬文嚼字汇入一笔稿费(100元)。这就奇怪了,难不成该杂志会提前两个月发稿费?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我就猜测,莫非花开两朵,有另一篇稿件被录用了?我还不会想到是第4期,就上百度查询《咬》刊4月之前的,分别查了321三期杂志的目录,都没有。那就只剩第4期了。这又奇怪了,难道它的稿费来得这么及时,录用了稿件,不出半个月就会汇入稿费(以前都有大半月的时间差)?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故意考验我,第4期的目录特难找,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个视频(其他都是静态的图片),封面和目录都在晃动中,并且速度颇不慢,好容易才在目录上找到贱名,但还是看不清题目。我就和上次告诉我的朋友通电话,问他有没有第4期的杂志。他说他也没有订,他上次看到的是他的领导的。我说我明天去图书馆查询,如果查不到,还请他通过领导帮我找到这期杂志,把有关图片发给我。晚上,我继续上网查找,在我的名字前面反复盯着看(所幸我的眼睛还不错,既不老也不近),才看清了衙内两个字。我就知道是哪一篇文章了。
     
今天(74日)下午我去张元济图书馆,一是还书,二是查询第4期《咬文嚼字》。上次查第6期,因为是6月份,报刊阅览室上摆的是当月的杂志,所以易如反掌。这次我去报刊架上去看,仍是第6期,我于是找到工作人员,提出我的请求:能否找到第4期《咬文嚼字》,让我拍几张图片。一位年轻的女同志了解情况之后,满口答应。示意我稍候,便去里间找,不一会就拿了我所需要的杂志出来了。她还主动配合我拍照,帮助我压住纸页,然后问我有没有别的事情要帮忙。

      路上我就给咬文嚼字编辑部通电话,一拨就通了,得到了理想的答复。第一是样刊应当是寄出了,但鉴于有的作者没有收到,有多种原因,她让我通过投稿的电子邮箱(E-mail),向编辑部提供有关信息,特别是详细地址和手机号码,编辑部将会改用快递方式补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通过邮政寄送样刊(可能是惯例),由于和报刊一起送达,又不给收件人打电话,容易丢失。所以,编辑部会根据作者的要求补寄。第二,关于第6期稿费,应该寄出了,让我再等等。这样的态度已经很不错了,我甚至有点感动。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像这样尊重作者的劳动并且负责任的报刊恐怕不多了吧。
     
回来后打开手机,就收到咬文嚼字编辑部的短信:

     感谢您致电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竭诚为您服务,欢迎再次来电!【上海咬文嚼字】

      你打电话求助于他,他反而要回电感谢你。这就是现代文明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