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逻辑和语文学习(第七课时)

(2017-05-06 15:55:35)
标签:

陈林森

高中语文必修4

逻辑和语文学习

思维科学

形式逻辑

分类: 逻辑和语文学习

(四)二难推理

1、什么是二难推理?

  有一位理发师向村里人作出承诺只给并且一定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那你给自己理发理发师左思右想,无法回答。这位理发师左思右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二难推理:我如果给自己理发,那我就违背了承诺,我就不能给自己理发;我如果不给自己理发,根据承诺,那我就应当给自己理发。理发师于是陷入了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这就是著名的“理发师悖论”。

理发师的思维过程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pp,若pp;(大前提)

p,或p;(小前提)

所以或-p,或pq代表违背承诺)(结论)

说谎者悖论

一个人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在说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假设这句话是真话,则这句话是谎话;反之,假设这句话是谎话,那么他说的是实话。由这句话是真话,可以推导出这句话是谎言;由这句话是谎话,又可以推导出这句话是真话。

悖论是这样的一种命题,当你肯定它的时候,同时就要否定它;当你否定它的时候,同时就要肯定它。

让我们脑洞大开

强盗的悖论:强盗抢劫了一个商人,把他捆在树上准备杀掉。为了戏弄商人,强盗说:“你猜我会怎么处置你?说对了就放了你,说错了就杀了你,可别怨我。”商人想了想之后说:“我猜你会杀了我”。强盗一听大吃一惊,自己反而不知如何是好。

考试的悖论:一位老师宣布说,在下一星期的五天内(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某一天将进行一场考试,但他又告诉班上的同学:“你们无法知道是哪一天,只有到了考试那天的早上八点钟才通知你们下午一点钟考。”
   你能说出为什么这场考试无法进行吗?

老师轻易制造了一个悖论

请在黑板上标出三个有错误的句子:

1. 22=4

2. 3×6=17

3. 8÷4=2

4. 136=5

5. 54=9

回答:只有第2句和第4句是错的。所以说“有三个句子错了”的断言错了,

而这个断言就成了第三个错句!

 

不只是悖论可以构成“二难推理”,在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二难推理的身影。

戏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在举起千钧棒第三次打白骨精(此时白骨精变成一个老头子)时,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复杂二难推理。它的推理过程是:

如果我打死这个妖精,那么师父就会立即把我赶回花果山;

如果我不打死这个妖精,那么师父就会被妖精吃掉;

我或者打死妖精,或者不打死妖精;

所以,要么我被师父赶走,要么师父被妖精吃掉。 

此时,孙悟空感到进退两难。经过权衡利害,他下了打妖精的决心,因为师徒误会以后还可能消除,而师父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无法起死回生。孙悟空的选择显然是正确的。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上从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陷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中:他们要么承认自己看不见,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这又违背了事实,是一种说谎的行为。他们没有人去质问骗子所预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只是在这个“二难推理”中选择,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

二难推理可以用来保护自己。

古希腊有一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当时盛行的处死方法有二:一是砍头,二是绞死。这两种死法囚徒可以自己选择。选择的方法是:死前囚徒随意说出一句活,而且这句话可以让人马上检验出真假。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那就绞死;如果囚徒说的是假话,那就砍头。结果,有的囚徒因说真话(包括说不出话)而上了绞架;有的囚徒因说假话而身首分离。其中有一个囚徒非常聪明,当轮到他选择处死的方法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要对我砍头。”这下,国王难于处置了。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于是,只好把他放了。

2、二难推理的作用

1)二难推理常用于论辩和反驳。它的方法是:一方提出一个具有两种可能的大前提,另一方不论是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哪一种可能,结果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驳上帝全能:如果上帝可以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那么他不是万能的因为有一块石头他搬不动;如果他不能,那么他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有一块石头他创造不出来这里无神论者所用的武器就是“二难推理”。

在驳论文中,采用二难推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具体方法是:由两个假言前提(命题)和一个包含两个选言肢的选言前提构成的推理。

例: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与朋友一起登山,大谈“心外无物”,不料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朋友立即问他:“你没有想到石头的存在,而石头怎么会存在呢?”王阳明无言以对。

朋友用的推理是:

如果“没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是真话,那么,王阳明“心外无物”不是真理。

如果“没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是假话,那么,王阳明就在制造谎言。

所以,或者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真理,或者王阳明会制造谎言。

2)二难推理也可以用来表达当事人矛盾的心理状态。

有一天,某初中班班长给班主任写了一份辞职书。辞职书中写道:“我不胜任班长工作,请求辞职。因为我要是对同学严加管理,同学们会说我盛气凌人;我要是对同学放松管理,同学们又会说我不负责任。”

班长辞职书中写的这段话是一个复杂构成式的二难推理。这位班长是这样推理的:

如果我对同学严加管理,同学会说我盛气凌人;

如果我对同学放松管理,同学又会说我不负责任;

我对同学或者严加管理,或者放松管理;

所以,或者同学说我盛气凌人,或者同学说我不负责任。

    3、如何在生活中和写作中破解道德两难情景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例如那个是先救母亲还是先救恋人的故事,“救母”和“救恋人”均为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但这两条规范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那个男朋友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遵守孝德”就意味着对爱情的背叛,先救恋人就意味着对孝道的背叛。任何行为决断都会违背其中的一条道德规范,所以叫做“道德两难”。

在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也有道德两难问题。《羚羊木雕》中的“我”该不该从好朋友手中收回羚羊木雕?《骆驼赋》和《威尼斯商人》,前者应不应该抛弃骆驼?后者夏洛克应不应该按契约与安东尼奥兑约?同样,对此回答也只能是“应该”或“不应该”。

《羚羊木雕》中的“我”是一个未成年的小朋友,父亲从非洲带回一只羚羊木雕给“我”。这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工艺品,“我”认为既然父亲已经把木雕给了“我”,那就是“我”的东西,“我”就可以对它作处置,“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亲知道后要“我”从好朋友万芳手中收回木雕。此时,“我”犯难了,是听从父母的话:“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做一个好孩子,收回木雕,还是不听父母的话不收回木雕,“送出的东西怎么能随便收回”,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听父母的教导和诚实守信,都是一个好孩子应该做到的,“我”只能在这两难中作出选择。

《骆驼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故事,一支石油勘探队伍在戈壁中行走了六天迷了路,“一峰饥渴难忍的骆驼猝然倒地,它张着大嘴仰天长啸……”驼工向队长苦苦哀求:“给它点水吧,救救它吧”。葛队长面对“这个勘探队最忠实的伙伴”,再看看那剩下的“维系着全队人的生命”的两桶水。用水救骆驼吧,全队人员则可能遭受生命的危险;全力保障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那就不得不忍心抛弃那位最忠实的伙伴——骆驼。葛队长犯难了,他也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

和那两个假设的道德两难所不同的是,《语文》课文中的道德两难,作者已作出了选择,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羚羊木雕》中的“我”已收回了木雕,并隐约的批评了父母的不对;《骆驼赋》中的葛队长“仰天长叹”“甩下一串热泪”告别了骆驼。作者在文中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十分鲜明。在《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自私狠毒,视钱如命,而安东尼奥则是商人的正面典型,正直善良,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如果把作者的情感倾向放置一边,实际上,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道德两难,夏洛克是坚决要求兑现契约置安东尼奥于死地,还是出于仁爱怜悯之心放弃契约,夏洛克维护契约精神,即法律的原则,那么就得违背道德准则,如果遵守道德准则,就得违背法律原则。这也是一个两难选择。

第一,要让学生排除作者在文中已作出的选择和情感倾向的干扰,针对设计的道德情景,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重新作出选择,并且根据一定的推理方式,陈述自己作出选择的理由,让学生知道,选择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因为你遵守了一种道德原则,你必然违背另一种道德原则。作者在文中所作的也只是一种选择,也只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陈述自己选择的理由。有优劣、高低之分的是为自己所作选择所进行的推理方式和陈述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第二,询问“为什么”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认为自己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正确?你决定这样解决难题的理由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学生解释支持他们在道德争端上采取某种立场的理由。父母要“我”收回羚羊木雕有什么不对?小孩听父母的话有什么不对?忠于朋友和听家长的教导,两者哪一个更重要?孩子不问后果,不计价值的“请客和送礼”,这样行吗?父母干涉孩子送木雕的行为有什么错?葛队长为什么面对骆驼的挣扎而不挽救?在人与骆驼共同面临困境时,该死的为什么是骆驼?人的生命比骆驼的生命要贵重吗?生命有贵贱、高低之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