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族服装中的“对襟”与“大襟”

(2016-06-20 12:02:41)
标签:

小说

晓苏

花被窝

对襟

大襟

分类: 语言文字

民族服装中的“对襟”与“大襟”

陈林森

湖北作家晓苏的短篇小说《花被窝》(《收获》2011年第1期)写的是乡村留守女人的爱欲与禁忌的故事,小说情节动人,心理描写细腻,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留守妇女生命状况的关注和对乡村伦理问题的思考。小说反映了中国乡村的不少习俗,如大红大绿的花被窝,农民家私装的电视接收器(“锅盖”,有的地方叫“锅”),长有三颗米的长花生,还有秀水的婆婆身上穿的老式的衣服:

秀水这天起床时,秦晚香已经梳好头从厢房出来了,正站在堂屋的大门口看远处的天,好像在看今天的天气如何。她穿着一件金丝绒夹衫,墨绿色的,款式是过去的老样子,对襟,一长串布扣从脖颈开始,经过左胸,弯到左边的胳肢窝,然后一直系到左边的腰际。一看见秦晚香换上这件衣裳,秀水就知道她要出门走人家了。(晓苏《花被窝》第5节)

作者在这里描述的斜开襟的老式衣衫被称作“对襟”,其实是错误的,从所描述的情况看,它应当是“对襟”的相对的式样——“大襟”。

《现代汉语词典》对“对襟”“大襟”的解释分别是:

1)对襟,中装上衣的一种式样,两襟相对,纽扣在胸前正中。

2)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中国传统的对襟、大襟原是不分男女的,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写: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但在我小时候,对襟主要是乡村男子的服装,大襟则主要是乡村妇女的服装,尤其是上年纪的妇女的穿着。那时的年轻的妇女穿大襟衣服哺乳是非常不方便的。其实我年轻时也穿过对襟衬衫和棉袄,使用的是布条做的襻扣,而不是金属或贝壳做的穿过衣洞的圆纽扣,衣领也与当时流行的中山装不一样。对襟之所以叫“对襟”,就是因为上衣是前开门,两襟相对。如:

①方罗兰看见孙舞阳的胸部就像放松弹簧似的鼓凸了出来,把衬衣的对襟钮扣的距间都涨成一个个的小圆孔,隐约可见白缎子似的肌肤。(茅盾《蚀·动摇》)

②置一身具有民族特色的团花、对襟唐装过春节成了今年南昌人的新时尚。(新华网200224日)

而大襟的斜开襟也是有讲究的。古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但有右衽与左衽的区别。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左衽一般为死者所着;而北方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论语·宪问》记载孔子的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左衽,衣襟向左开,指古时北方少数民族的打扮,用来借指受外来异族的统治。小说中描写秦晚香的衣服款式是“一长串布扣从脖颈开始,经过左胸,弯到左边的胳肢窝,然后一直系到左边的腰际”,这恰恰是“左衽”。湖北自古属于中原地带,传统服装应当是“右衽”,布扣应当是经过右胸,弯到右边的胳肢窝,然后系到右边的腰际。(如图)

民族服装中的“对襟”与“大襟”民族服装中的“对襟”与“大襟”民族服装中的“对襟”与“大襟”
                                               上图左为大襟,右为对襟

因此,小说《花被窝》对秦晚香衣服款式的描写和称说,是一错到底的,其称呼应是“大襟”,开襟应当是从左到右的右开襟,而不是从右到左的左开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