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风度”可以描写男子吗?
(2015-12-13 18:26:22)
标签:
刘庆邦小说林下风度成语陈林森 |
分类: 语言文字 |
“林下风度”可以描写男子吗?
陈林森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回乡知青》,描写一位在城里生活了多年的回乡知青王继国,有一段文字显示他小时候与在农村生活的孩子的区别:
暑假期间,我们每天光着身子在水里泡,在太阳下面晒,每个人的脊梁都黑得跟黑板一样,用指甲在上面一划,才能划出一道白来。而王继国穿着雪白的背心和裤衩,脚上还穿着黑塑料凉鞋,脸和脖子都干干净净的,非常符合卫生标准。这样的王继国,在我们看来,他已经是城里的小知识分子了,已经有了林下风度。
这里的“林下风度”是什么意思呢?
“林下风度”是一个罕见的成语。《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录了“林下风气”,释为:林下:幽僻之境。风气:风度,神采。后因称妇女闲雅飘逸的风度为林下风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淑》:“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汉语成语大词典》收录的也是“林下风气”,解释是:指女子仪度闲雅,举止从容大方。《汉语大词典》收“林下风度”,释为:见“林下风气”。其余“林下之风”“林下清风”“林下高风”“林下风致”“林下风范”“林下风”等都是同源词语,其义一也。
《世说新语》大概是“林下风气”最早的来历。故事中提到两个人物,一个是谢遏(谢玄的小名)的姐姐谢道韫,另一个是张玄的妹妹张彤云。这两位都是东晋时期不得了的大才女。故事大意是:谢玄非常敬重他的姐姐,而张玄也时常称赞他的妹妹,他们都想压倒对方。有一个叫做济尼的人(一说穿着整洁的尼姑),同时来往于张、谢二家,因此有人问她关于这二位女性的优劣,她回答说:“王夫人的神情飘逸爽朗,因此有幽雅的风度;顾家之妇心地纯洁光彩照人,自然是闺房中的秀色。”王夫人指谢道韫,她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顾家妇指张彤云,她嫁给了顾家。王、谢、顾、陆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济尼一边说张家妹妹清纯可爱,一边说谢家姐姐气质脱俗,两边都不得罪。也有人认为,济尼之言实际是说顾家妇不如王夫人。称赞王夫人神情闲雅,大有竹林名士的风气,顾家妇不过是妇女中的优秀者而已,这则小故事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写出了谢道韫的超凡脱俗。
也许《世说新语》开了“风气”之先,自此以后,“林下风气”“林下风度”等成语都只用于形容女性的风度优雅,有了严格的性别限制。
①宋苏轼《题王逸少帖》诗:“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
②北宋《宣和书谱•行书四》:“妇人薛涛,成都倡妇也。以诗名当时,虽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风致,故词翰一出,则人争传以为玩。”
③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赵国夫人王氏,端献王妇,王审琦后,作篆隶有古法,为小诗有林下风致。”
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玄微趋出相見,举目看十八姨,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
⑤明《天雨花》第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艺,必竟脱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种文雅可观,料不是油盐酱醋的恶气。必然言谈举止,都带些林下清风。”
⑥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
⑦清《好逑传》第十三回:“因访知老先生令爱小姐,乃闺中名秀,又擅林下高风,诚当今之淑女,愿以丝萝上附乔木久矣。”
⑧清王韬《淞隐漫录·清溪镜娘小传》:“偶见镜娘,不觉倾倒,叹其具林下风度,谓无论秀质慧心,为章台中所无,即求之近今闺阁,岂可得哉?”
⑨冰心《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说袁小姐有林下风,无脂粉气,于是两人愈说愈投机。”
⑩沈从文《菜园》:“这个有教养又能自食其力的、富于林下风度的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旧式大袖衣服,拿把宫扇,朴素不华的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
这样来看,“林下风度”只限于描写女性,而刘庆邦的小说用来形容一个男孩,他有没有别的根据呢?
认真的审察,“林下风气”一类词语也不是从来没有和男性发生关系。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这首词是写给一位隐居的友人的,看不出是写给女友。词中对其远离尘世,山林退隐的生活极表称赞和羡慕。此二句谓夫妻二人一同隐居山林,知足保和,风流自适。可见“林下”写的是男性,“闺房”写的是女性。下面一个例子也是写的男性,不过加了引号。
恕我眼拙!他画《聊斋》的《石清虚》,看来倒是有“林下之风”的。(柳苏《“阔笔长笺大斗墨”——林锴的诗书画印》,《诗书》1990年第2期)
从词源来看,“林下”原指山林退隐之处。宋文天祥《遣兴》诗:“何从林下寻元亮,只向尘中作鲁连。”“林下人”“林下之人”指出家之人;还有“林下士”指隐士,“林下神仙”指不问世事、潇洒处在的隐士。这些都不限于女性,甚至更多指男性。所以,刘庆邦用“林下风度”来写一个城里生活的男孩,也许并非毫无根据。但是这样生僻的成语,用从小生活在乡村、刚刚进小学读书的孩子的口气说出来,终归还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