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手走人”“拂手而去”和“拂手”
(2012-05-23 20:48:33)
标签:
巴萨曼城《新华词典》《体坛周报》中国成语大辞典教育 |
分类: 语言文字 |
“拂手走人”“拂手而去”和“拂手”
陈林森
《咬文嚼字》1997年第8期曾发表俞敦雨的文章,批评媒体上“拂手而去”的说法,指出汉语中没有“拂手而去”,只有“拂袖而去”。拂袖就是甩袖,旧时衣袖较长,把袖子一甩,以表示生气。
按“拂袖而去”亦作“拂衣而去”,形容因言语不合或不如意而离去(参见《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然而,“拂手而去”的说法至今仍在一定范围蔓延,并且还有“拂手走人”这种更“通俗”的说法:
项目组成立以后,天天跟哈博士朝夕相处,慢慢,我发现他头上的光环不见了,因为在许多实际方案的定性上,他并不专业,而且,个性还超级张扬,哈博士经常为一些问题与项目组成员吵得不可开交,然后丢下一堆问题拂手走人。(《今日早报》2012年5月22日A19版)
可以看出,“拂手走人”和“拂手而去”完全同义,因为在古汉语中,“去”是离开(某地)的意思,因此,“去”就等于“走人”。现在的问题是,汉语中不只是没有“拂手而去”的说法,也没有“拂手”的说法,“拂手而去”“拂手走人”以及“拂手”都是生造的词语。
先谈辞书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均未收“拂手”,只收“拂袖”(有的在词条中收了“拂袖”,有的在用例中收了“拂袖”或“拂袖而去”)。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未收“拂手”,只收“拂袖”;“拂”一共有3个义项,其中一个义项是“甩动;抖”,举的例子就是“拂袖”。同样,台湾《国语辞典》(电子版)也未收“拂手”。
再谈用例的数量比。在百度搜索,“拂手”可以找到几十万个网页,但绝大多数是“佛手”的误用,不足为训(如首例是中药里的“拂手”,说的就是“佛手”);少数则是“拂袖”的误用。百度网页上“拂袖”的例子有一千多万,与“拂手”不可同日而语。百度百科可以查到“拂手”,并作出解释:挥手。表示轻蔑和愤怒。又引汉王充《论衡·书虚》:“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其实这里的解释是错的,文中的“拂手”不是挥手而是甩手,挥手一般不表示激烈的情绪。上面引用的文言文的正确翻译如下:
砍柴的把镰刀往地上一扔,瞪着眼睛将手一甩,说:“为什么你处在高位,却眼光短浅,仪表堂堂,说话却如此粗野?”(参看《论衡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如上所述,“拂手”是甩手的意思,但它并没有发育成稳定的双音词,即使在古代汉语中,也没有“拂手”一词。《辞源》就未收“拂手”。在北大语料库(CCL)“古代汉语”部分查“拂手”,仅区区9个例子(而“拂袖”有418条语料,二者也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佛教用语或诗词例句。文言散文的用例,除了上引《论衡》中的例子以外,还有《曾胡治兵语录》第六章中的“不必故拂手人情”。其实 “拂手人情”是对“顺手人情”的仿用,这里的“拂”是逆、违背的意思,其中“拂手”不是一个可以自足的词语,不能独立使用。
综上所述,“拂手”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规范词语,现在出现在媒体上的“拂手”“拂手走人”“拂手而去”都是误用。“拂手”主要是“佛手”之误(低级错误)。例如“拂手柑”实应写作“佛手柑”。“拂手走人”“拂手而去”则应写作“拂袖(衣)走人”“拂袖(衣)而去”。例如:
①卡马乔是个火爆性子。为了一个体能训练员的人选,数年前他居然和皇马前主席桑斯翻脸,当了20多天的挂名教练后便拂手而去。(《体坛周报》2004年7月26日)
②这时,黄先生的父亲心疼小孙子,就对那女医生说了一句,要不胶布不要弄太长。没想到那医生脸一沉说:“你们都会,还需要我干嘛?你们找别人看去吧。”说完,这医生就拂手走人。(《福州晚报》2005年6月16日)
③此间,为维护两个外甥女的小家庭和老人之间的和谐,舅父表态替内兄还清这三分之一的钱债,便怒气冲冲地拂手走人。(《湄洲日报》2007年11月28日)
④在市“两会”上,在市里召开的座谈会上,他总是慷慨激昂不留情面直陈时弊,对一些政策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一次话不投机甚至还拂手而去。(《温州日报》2008年7月18日)
⑤我真的怀疑她是爱我还是利用我!我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她而走,她却把我的生活轨迹全盘打乱,然后无耻地拂手而去。(《申江服务导报》2009年6月5日)
⑥抛开当今社会的“现实”不说,即便首次相亲男人发现与自己所盼相差甚远,拂手而去未免不像个“爷们儿”;而如果你对两人的未来确有期盼,在几个节点上大方几次或许性价比超高,因为被你感动了的女人会从此帮你省钱。(《今晚报》2011年11月17日)
⑦当年索里亚诺因与时任巴萨主席的拉波尔塔意见不合才拂手而去,2009年至今他一直担任西班牙航空高管,曼城希望引进这位助巴萨缔造王朝的传奇高管,引领蓝月亮开启一个时代。(《现代快报》2012年1月31日)
以讹传讹,还会有人将错就错,但是有一定学养并且态度严谨的作者是不会信笔乱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