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粗砺”与“粗粝”
(2012-05-12 15:37:50)
标签:
美洲黄土高坡食物《中国日报》现代汉语大词典教育 |
分类: 语言文字 |
也说“粗砺”与“粗粝”
陈林森
《咬文嚼字》2011年第9期刊文《“粗砺”与“粗粝”》(以下简称《粗》文),批评《长江回眸》(载《人民与权力》2011年第2期)一文中“失去了粗粝的轮廓”用词不当,认为“粗粝”应写为“粗砺”。
《粗》文指二词“意思相去甚远”,对它们的区别说明如下:砺,读作lì,本义是一种用以磨刀的粗石。“粗砺”,就是粗糙之意。粝,读作lì,本义是粗米。“粗粝”,就是糙米之意,泛指粗劣的食物。如杜甫《有客》诗:“百年粗粝腐儒餐。”
此说明对“粗粝”的解释不完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粗粝”的释义是:①糙米,泛指粗糙的食物。②(食物)粗糙。其①系名词,其②系形容词。《粗》文的解释囿于名词,这就几乎剥夺了它担任修饰性定语的资格,这对“粗粝”是不“公平”的。
其次,“粗粝”一词是否只能形容食物的粗糙、粗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就认为“粗粝”只能形容食物。《现代汉语词典》对“粗粝”的解释有所不同:①糙米。②粗糙。义项②虽然也是“粗糙”的意思,但并不限于食物。
如果是指粗劣的食物(名词)或食物的粗劣(形容词),就只能用“粗粝”,这是没有争议的。例如:
⑴学校生活十分清苦,但他从不戚戚于粗砺薄衫的生活,喜欢独自一人收集植物和昆虫标本……(《被称为“狂人”的画家凡高》,《世界文化》1985年第2期)
⑵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沈从文《萧萧》)
例①中“粗粝”是名词,“粗粝”和“薄衫”是并列关系。 ②中“粗粝”是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饭”。
还有一个问题:“粗粝”除形容食物外,还可不可以表示一般的粗糙?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就不可以。但这两部词典都未收“粗砺”。
如果一部词典“粗砺”与“粗粝”二者俱收,那就便于比较了。罗竹风主编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同时收了这两个词:
【粗砺】粗糙,不光滑。端木蕻良《三月夜曲》:“粗砺的轮石飞转着。”
【粗粝】①糙米。泛指粗劣的食物。也形容食物的粗劣。丁玲《奔》:“另外也有人啃着从家里带出来的粗粝的大饼。”②粗糙。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始于粗粝,终于精微。”
有充足的理由得出结论,“粗砺”形容事物的粗糙,而使用频率不如“粗粝”高,这也许和两部权威辞书不收“粗砺”有关;“粗粝”除形容食物的粗糙以外,也可以形容普通的粗糙。这时,“粗粝”的近义词是“粗糙”“粗砺”,反义词是“细腻”。
例如:
①窄窄的小街上,一双双海水浸泡的粗粝的大脚,卷起一阵阵腥味的风,使满街飘荡起闪闪发光的鳞片。(《人民日报》1995年10月16日)
②我是独独喜欢青铜的,是北方人粗砺的个性所致还是被青铜锈蚀的沧桑所折服,我不知道,……(《光明日报》2006年7月21日)
③特别是王旭,他那胡子拉荐的劳动者面容,和他那双粗粝的大手,早已以把他的身世告诉给了世人。(《中国日报》2011年2月17日)
④粗粝的气候、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她们刚强的性格,而母亲对子女能力磨炼的渴求超过了她要去表达慈爱的想法。(《解放日报》2012年5月11日)
⑤一些以粗粝的巨石建造而成的遗址以神庙为中心,顺着山势铺展开来,这里就是美洲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广州日报》2012年2月7日)
⑥《山西碛口写生》完成于2008年,由于对黄土高坡天然的敬意,色彩与线条统统模仿自然,貌似粗粝,其实细腻地讲述着黄土高坡上的逝水流年。(《新民晚报》2011年3月23日)
⑦他们的言辞可能是粗粝的,不够高级不够文雅。只是在多年之后,尹小跳才真正悟出唐菲的粗话当中那发自内心的真。(铁凝《大浴女》,江苏文艺出版社)
我们在百度及百度新闻上查到大量“粗粝”的相关网页(其中不乏全国性大报和知名作家作品),绝大多数与食物无关。“粗粝”在表示粗糙的含义时,既可形容人,也可以形容事物,既可表现具体的形态(如人的手脚,自然的巨石),也可以表现抽象的形态(如线条、语言、个性、风格)。今天,“粗粝”仍可用来形容粗劣的食物,但已经不受这一约束,而是推广到了极为广泛的范围。这不是少数人的误用,而是词语发展演变的自然结果。
综上所述,《粗》文所批评的例句中,“粗粝”并没有用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