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首是瞻”的用法

(2011-04-08 16:37:35)
标签:

西留斯

中国

马首是瞻

古汉语

《李自成》

教育

分类: 语言文字

“马首是瞻”的用法

陈林森

成语“马首是瞻”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并不广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较简单: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比喻跟随别人行动或听从别人指挥。

“马首是瞻”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晋国大将荀偃指挥十二个诸侯国的联军攻打秦国,作战之前,荀偃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哪里,大家就跟着奔向哪里。”“马首是瞻”脱胎于“唯余马首是瞻”这句话,它包含着一个古汉语特殊结构:“唯……是……”。是:指示代词,复指“马首”,在句中起前置宾语的作用。瞻:看。唯:副词,强调宾语的唯一性。“唯余马首是瞻”直译就是:只是看我的马首(行事);意译就是:一切行动听从我的指挥。类似的结构还有: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敌是求、唯你是问。在古汉语语法中一般称其为“之是提宾句”。

“马首是瞻”的基本意义是:一切行动听从某人的指挥;一举一动都按某人的意见办。“某人”也可以泛指,如指某个国家。在使用中,常组成“唯(惟)……马首是瞻”的格式,即以某人、某国或某组织来代替“唯余马首是瞻”中的“余”(我),以适应具体内容的需要。例如:

①我国以四万万民众之国,在国联中求一理事而不可得,事事惟列强马首是瞻,亡国之祸,迫于眉睫。(李宗吾《厚黑学·厚黑丛话卷五》)

②孙中山《心理建设》第八章:“对于(中国)革命……英国则民间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对中国政策,则惟日本之马首是瞻。”

③郭沫若《南冠草》:“江南的士大夫是中国读书人的领袖,天下的读书人都唯他们的马首是瞻。”

④姚雪垠《李自成》三卷三十章:“八大王奉闯王为盟主,大别山一带的革、左五营也是唯闯王之马首是瞻。”

当前“马首是瞻”的意义出现了泛化,即由听从某人、某国指挥扩展为事事都看某事、一切都从某事出发,“马首”不再指人,而指抽象事物,其感情色彩也由原来的中性演变为贬义,有了更多批评的成分。

⑤当然,我不是主张文学艺术就要赔钱,但如果唯金钱马首是瞻,一定会毁掉一切艺术精华,甚至毁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7日)

⑥改革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科学政绩考核评价的力量,纠正唯GDP马首是瞻的短视政绩观,促使地方政府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彻底打破土地财政魔咒。(《现代快报》2010年12月23日)

⑦为何对历史建筑破坏严重?在利益驱动下,一切唯利益马首是瞻,缺乏对历史的起码温情和敬意,只要能换到钱,能商业开发,能从中中饱私囊,就要大拆大建。(新华网2010年10月9日)

“马首是瞻”在意义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应当可以被认可。它没有取消原来的意义,而是在原有意义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义,由一切行动听从某人指挥,发展为一切行动都遵从某事的需要,也就是做了某“物”的俘虏,可以认为是拟人化的一个发展。但是在语法结构上,仍然要顾及该短语的古汉语语法特点,写作“唯……马首是瞻”或“唯……的(之)马首是瞻”,而不宜写作其他一些结构,如“以……为马首是瞻”“为……马首是瞻”。因为这些结构在语法上是讲不通的。如以下一些例子就是不合法的。

①沛沛从小就喜欢在学校出风头,她总要同学们以她为马首是瞻,同班内有同学家势比我们好,更受欢迎,她就大发脾气。(梁凤仪《风云变(5)》)

“以她为马首是瞻”就是把她作为“马首是瞻”,或者把她作为“马首”,都是讲不通的。“马首是瞻”是个动词结构,不能表示“她”的身份;应当是看“她”的马首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直接把“她”当作马首(即使把“马首”理解为领导人的意思,后面的“是瞻”也无法解释)。

②西留斯星系的主星第六行星隆多利那遭到了地球军的封锁,而以西留斯马首是瞻的各殖民星球的军队没能飞上宇宙,就已化成地上的残骸了。(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

③比如消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为实用社会经济学马首是瞻(丁帆《知识分子应当承担的道义与责任》,《粤海风》2010年第5期)

④而从小时候开始,他就听大量的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他发现,中国人大多以西方音乐马首是瞻,很少了解“世界音乐”(即民族民间音乐)。(《南方都市报》2010年11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