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翻译古文是个细活——《髯樵传》今译评改

(2010-11-27 09:12:37)
标签:

学奇

平山

译作

邹氏

古汉语

教育

分类: 语文教学

翻译古文是个细活

——《髯樵传》今译评改

 

陈林森

 

最近接手一篇资料的审稿任务,发现一篇古文的翻译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主要是过于依赖直译,导致“信、达、雅”中的“达”有所欠缺,影响意思的表达和语言的流畅,当然也影响译文的美感。古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意,或直译会有损现代汉语的规范或美感时,应当使用意译。另外,一般人思维都有惰性,网上如果能查到某个资料,常常辗转相抄,不再质疑、推敲,即使发现了某个问题也懒得动脑筋,这也是造成“问题译文”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先看原文:

髯樵传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群仆骇变,号呼来追。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清·顾彩《髯樵传》,选自《虞初新志·卷八》)

【注】①蓰:五倍。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原译】

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1)。

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2)。(有一次),曾经(3)背着柴(4)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6)。众人急忙来救。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6),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7)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8)。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9),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10)为妾。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宦(11)的势力,没有办法。学奇又状告邹氏女的兄长,苏宦把邹女的兄长一起庇护起来,冤不能伸。学奇没有一点办法。一天,在路上遇见髯樵,把事情的原故(12)告诉髯樵,并且说:“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解决这事吗?”髯樵答应他说:“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学奇感动得哭了。髯樵离开后,卖身到显者的家中做赶马车的仆人。显者因为他力气大并且很勤快,非常信任他,(这样他)能够(13)随便进出内室,邹姓女子果然是他的第三个小老婆。髯樵找机会,把情况(14)告诉给邹女。邹女哭得泪流满面,告诉他失身的情况,希望髯樵能做昆仑奴那样的义士(来救她)。髯樵说:“不要着急。”一天,显者的夫人带领着显者的小老婆们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止(15)。髯樵暗暗祝贺说:“计划可以施行了。”于是暗暗在河边准备船只。显者的小老婆们上车,髯樵驾驶第三辆车,就是邹氏女(16)。出门之后,髯樵欺骗副手,转到别的道路上快跑,到河岸边,对邹女说:“上船!”船立即开行,打开船帆,快得像跑一样。众仆人惊骇这突然的变故,喊叫着跑来追赶。髯樵用拳将三个人打倒在地,叫不出声来(17)。慢慢地离开,而女子的船已经到了陈家的门前了(18)。学奇得到妻子非常感动,认为古代的义侠也不过是这样。髯樵对学奇说,应该赶快把找到妻子的情况报告给那官府。官府才不让显者诉讼,到这时人们拍手称快,向髯樵询问讲道义的原由(19),赏赐他衣帛美酒,披挂花彩来使他荣耀(20)。显者惭愧,关上门好像没有听到(21)。从这以后义士髯樵的名声更加彰显。

 

【解析】

(1)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刮目相看是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相看”就是看待他,不能再带宾语。“加刮目焉”译成“更加刮目相看他了”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而且古汉语中的“焉”本身可作兼语,意思就是“对他”,故应译作“更加对他刮目相看了”,或“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了”。

(2)儒者无以难——此处“难”读四声,意思是诘责、质问、反驳,它的前提是“争辩”,不是其他的行为,故译作“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没有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应当译作“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驳倒他”。

(3)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尝”是古汉语常见副词,一般解释成“曾经”,但常常可以译作“有一次”。可是原译文把“有一次”和“曾经”同时译出来,就成了叠床架屋。保留“有一次”,去掉“曾经”;同时去掉括号,译文应当连贯,不必保留括号。如果是逐句解释,可以保留括号。

(4)“尝荷薪至演剧所”,原文省略主语,翻译时因为是另起一句,最好补上主语。

(5)流血几毙——“几毙”译作“几乎要死”当然没错,但不如“差点要死”或“差点死了”更到位。

(6)吾亦知戏,故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这也没错,但这里不是强调“打”了他,而是强调没有把他“打死”,所以要把“打”的意思往轻里说,故译作“打他一顿”,暗含着“这还算便宜他了”的意味。

(7)若真,膏吾斧矣!——“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我在网上查到的资料都是这样翻译的,这是典型的直译,但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大老粗,他哪能使用“润滑”这样文绉绉的字眼?这样说话就不合乎人物身份,译作口语好了。

(8)其性刚疾恶类如此。——译作“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一点没错,但就是有点别扭,不如译成: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刚烈,嫉恶如仇。

(9)女兄忽夺妹志——原译文这样译: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对“夺”的理解不对。“夺”在古汉语中有“强行改变”的意思,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0)献苏宦某为妾——原译文: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为妾。这句话语序有点问题,不如译作:把妹妹献给一个姓苏的宦官为妾。

(11)官畏宦势——这句话很简单,译作“官府害怕苏宦的势力”也可以理解,但有苟简之嫌,不如译作“官府害怕苏姓宦官的势力”。

(12)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把“告之故”译作“把事情的原故告诉髯樵”好像也没错,但既然髯樵事先毫不知情,就不只是告诉他“原故”,还应包括过程,所以“故”不如译作“原委”,也就是事情整个的情况。

(13)得出入内闼。——“(这样他)能够随便进出内室”,这个翻译注重直译,但全文翻译的句子不应常常出现括号,翻译时另加上一个“就”字,语气效果好些:“这样他就能够随便进出内室”。

(14)髯得间,以陈情告。——“髯樵找机会,把情况告诉给邹女。”这里没有把定语翻译出来,应译成:髯樵找机会,把陈学奇的情况告诉给邹女。

(15)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一天,显者的夫人带领着显者的小老婆们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止。”这里“禁”译作“禁止”不够准确,改为“阻止”。

(16)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显者的小老婆们上车,髯樵驾驶第三辆车,就是邹氏女。”“就是邹氏女”表述不够清,此句改为:车上正是邹氏女。

(17)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髯樵用拳将三个人打倒在地,叫不出声来”。古汉语使动句不发达,如果这样翻译,就会使读者误以为是髯樵叫不出声来。另外,“用拳”的说法有点别扭,不如译成“挥拳”。故作成:髯樵挥拳将三个人打倒在地,使他们叫不出声来。

(18)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慢慢地离开,而女子的船已经到了陈家的门前了。”这是亦步亦趋的直译,信则信矣,但语法不完整,句意不连贯,表意不够清。改译成:船慢慢地离了岸,不多时就到了陈家的门前。

(19)询知义由于髯——“向髯樵询问讲道义的原由”。这句话虽然是直译,但译得很生硬,改译:向髯樵询问打抱不平的前因后果。

(20)赐帛酒花彩以荣之——“赏赐他衣帛美酒,披挂花彩来使他荣耀。”这句译文的问题与(17)同,改译成:官府赏赐他衣帛美酒,让他披红挂彩来显示荣耀。

(21)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显者惭愧,关上门好像没有听到。”这样翻译,不能准确传递原文的意味,这当然有点“掩耳盗铃”的用意,但应强调显者的主观心态和作为,故改译成:显者惭愧,关上门装做没有听到。

 

【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对他刮目相看了。

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驳倒他。有一次,髯樵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差点死了。众人急忙来救。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一顿,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喂我的斧头了!”他就是这样的性格刚烈,嫉恶如仇。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女子的哥哥忽然强行改变妹妹的意愿,把妹妹献给一个姓苏的宦官为妾。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姓宦官的势力,没有办法。学奇又状告邹氏女的兄长,苏宦把邹女的兄长一起庇护起来,冤不能伸。学奇没有一点办法。一天,在路上遇见髯樵,把事情的原委告诉髯樵,并且说:“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解决这事吗?”髯樵答应他说:“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学奇感动得哭了。髯樵离开后,卖身到显者的家中做赶马车的仆人。显者因为他力气大并且很勤快,非常信任他,这样他就能够随便进出内室,邹女果然是他的第三个小老婆。髯樵找机会,把陈学奇的情况告诉给邹女。邹女哭得泪流满面,告诉他失身的情况,希望髯樵能做昆仑奴那样的义士。髯樵说:“不要着急。”一天,显者的夫人带领着显者的小老婆们游天平山,显者不能阻止。髯樵暗暗祝贺说:“计划可以施行了。”于是暗暗在河边准备船只。显者的小老婆们上车,髯樵驾驶第三辆车,车上正是邹氏女。出门之后,髯樵欺骗副手,转到别的道路上快跑,到河岸边,对邹女说:“上船!”船立即开行,打开船帆,快得像跑一样。众仆人惊骇这突然的变故,喊叫着跑来追赶。髯樵挥拳将三个人打倒在地,使他们叫不出声来。船慢慢地离了岸,不多时就到了陈家的门前。学奇得到妻子非常感动,认为古代的义侠也不过是这样。髯樵对学奇说,应该赶快把找到妻子的情况报告给那官府。官府才不让显者诉讼,到这时人们拍手称快,向髯樵询问打抱不平的前因后果,官府赏赐他衣帛美酒,让他披红挂彩来显示荣耀。显者惭愧,关上门装做没有听到。从此以后,义士髯樵的名声更加彰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