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中文大学JD学习心得录(三)

(2011-08-22 23:29:25)
标签:

教育

法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

课程

学期

分类: 公府邸报

我的“博文约礼”的两年

 

里仁篇第三
——基本情况

3.4 课程

既然中大JD传授我们的是“香港法律实务的全面而实用的知识”,那么这样的特征必定体现在其课程的设置上。其中固然有不足,但比较内地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其先进之处,一望可知。

在我修读JD项目的20099月到20117月之间,我是完全按照学院制定的全日制JD课程安排来做的。虽然有些同学出于种种考虑,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所微调——或是将某些选修课的配额与必修课的配额交换,或是减少自己每学期所修读的科目同时延长修读期限以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但是我自认还可以应付得来,故没有做任何变更。JD完成学业,必须修满七十二个学分,而JD的所有课程都是三学分的【只有“大论文”(Independent Research Dissertation)一门为六学分】,故毕业所需要完成的课程为二十四门(如选了大论文,则为二十三门)。JD的全日制正常修读期限为两年,每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大学期和一个夏季小学期。我所经历的每个学期的课程分配如下: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200997~1218日)

Ø  香港合同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ntract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宪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普通法:写作、研究与信息检索(Common Law: Writ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绝对必修课】

Ø  香港法概论(Legal System【绝对必修课】【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法律与文学(Law and Literature【选修课】【注:第一学期的选修课只能从“普通法:起源与发展”(Common Law: Origin and Development)、“中国法概论”(Chinese Legal System)和“法律与文学”(Law and Literature)当中选择】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2010111~57日)

Ø  香港民事诉讼法原理(Principles of Civil Procedure【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侵权法原理(Principles of Tort【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行政法原理(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中国争议解决(Dispute Resolution in China【选修课】

Ø  香港国际私法原理(Conflict of Laws【选修课】

第一学年夏季学期(2010517~79日)

Ø  法理学(Jurisprudence【绝对必修课】

Ø  国际公法原理(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选修课】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01096~1217日)

Ø  香港公司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mpany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刑法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衡平与信托法原理(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Trusts【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土地法原理(Principles of Land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知识产权法原理(Principl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选修课】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2011110~56日)

Ø  香港刑事诉讼法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商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mmercial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证据法原理(Principles of Evidence【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海商法概论(Shipping Law【选修课】

Ø  学年论文(Independent Research【绝对必修课】

第二学年夏季学期(2011516~78日)

Ø  香港物业转易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nveyancing【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个人、社会与法(The Individual, the Community and the Law【绝对必修课】

 

这其中,“绝对必修课”和“申请PCLL必备课程”是在一开始就由学院安排好的课程。“绝对必修课”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不可退换;而“申请PCLL必备课程”虽然重要,但如果有人不以入读PCLL为目标的话,也可依自己的喜好而退换这些课程。

我们的每个大学期分为十五周,其中十三周上课,最后两周考试。夏季学期则分为九周,其中七周上课,两周考试。每周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有早午晚三个上课时段(周六没有晚间时段):上午930~1230,下午230~530,晚上630~930。每堂课三个小时左右,中间一般有十五分钟左右的休息。所有的课程,包括那些内容为中国法、老师为内地人的科目,均为全部英语授课和考试。

多数课程的上课阶段都可以被大体分为“讲座”(lecture)和“教师指导练习”(tutorial)两个阶段。讲座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大体与大家通常所熟知的上课模式相同,即老师结合幻灯片或讲义来讲课,学生记笔记,间或有些提问或互动环节。“教师指导练习”阶段则是香港法学院的一大特色,几乎所有的课程在那节课的后半段都会做一个练习。这个练习一般是老师提前下发的材料,可能是一些题目或案例,拿到课上由学生与老师充分讨论之后,再由老师作进一步讲解。不可讳言的是,中大JD缺乏那种为城大法学院所称道的“小组tutorial”,从而使得互动的效果减色不少;很多时候,本应气氛活跃的讨论往往变成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这固然是个遗憾,但个人觉得,只要自己的确事先准备过题目,并且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收获还是不小的。很多同学格外重视这个tutorial环节,因为老师在这个环节所给出的题目和解题思路,往往与最后考试的出题套路相关。有些老师甚至会在讲解tutorial的过程当中,对自己的出题方向有所暗示。所以,能否善用tutorial,往往成为考试成败的关键之一。

由这个课程安排可以看出,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香港法的所有关键领域。按照这个时间表读下来,基本上能够对香港法有一个全面和重点突出的掌握。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课程除了法理学之外,几乎没有内地法学院常见的过分侧重理论的课程(诸如我在本科时遭遇的两个学期的法理学、四门必修法制史类科目等),而tutorial环节的加入,更使得课程的内容无论从考试角度还是实务角度来看都相对实用。事实上,这个培养体系,三所法学院都相差无几,因为这个体系(特别是“申请PCLL必备课程”)正是应香港律师会和大律师公会的要求而制定的。

相对我在内地本科之所见而言,中大JD的课程网络平台也是比较先进的。中大坐拥“全港网络总结点”的优势地位,故其校园网络高效而稳定,这本不足为奇。难得的是中大目前的教学互动完全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模块式动态化学习环境”平台(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简称Moodle,任何课程的信息发布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轻易地完成。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左右,任课老师就会陆续把本课程的大纲和第一次课的讲义上传到Moodle上。在大纲中,老师会讲明该课程的宗旨、每一讲的主要内容、参考书目、考试形式等重要信息,让同学们在开学之前就明了该课程的种种属性,以便及时决定是否退换此课或尽早开始预习。这种事情本来是每所大学都能够轻易做到的,但就笔者所知,内地诸多高校目前就此仍然未形成一套制度。有关一门课的参考书目和考试形式的信息,学生在上课前往往一无所知,经常是要等到老师上第一堂课之时,向学习委员询问班级公共邮箱之后,才能一窥端倪。而即使是这样迟到的信息,也是时有时无,完全取决于任课老师个人的好恶。笔者经常会见到有老师直到期末还定不下考试的形式,讳莫如深、朝令夕改者,屡见不鲜,令学生无所适从,造成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最终不利于对课程本身的学习。而这种情况,在中大法学院的有效管理下,通过Moodle的互动而彻底被杜绝了。中大JD这种高效率的网络平台以及老师在开学前解决学生一切疑虑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

当然,中大JD的课程设置也并非完美。这最大的问题是个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即JD的修读年限相比LLB而言少了两年,而我们所要达到的境界却和LLB是一样的。换言之,我们只有LLB一半的时间,却要达到与他们同样的专业水平。虽然已经有了本科学历的我们,在心智成熟度和学习能力上自然要强过LLB,但毕竟由于时间非常紧迫,在保证所学知识全面的前提下,许多细微与深入探讨之处都来不及讲解,只得求大而舍小。这个不足在JD课程的名称上就能体现出来——JD课程之前往往冠有“原理”(principle)二字,而LLB的对应课程,其名称就没有这个字样;且对于某些重点科目如合同法、侵权法等,LLB用两个必修课来学习,而JD限于时间,只能上一门必修课(即“原理”课),而把未尽事宜另开一门“进阶”(issue)课来弥补。然而,由于选修课的配额也很少,我们往往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选修所有我们心仪的科目,故造成了许多知识上的缺口和断层。除了上面说的合同法、侵权法、刑法、公司法等核心科目只有短短十三周的时间,未及选修“进阶”课程从而无法遍窥全豹之外,笔者渴望修读而限于时间无缘选修的课程还有税法(Revenue Law)、银行法(Banking Law)、劳动法(Employment Law)、家庭法(Family Law)等等。这些缺憾,我只能通过借阅其他同学笔记、在未来的实践中自学等方法来尽量弥补了。总体上讲,JD的修读模式决定了我们的知识层次全面有余而细致与深刻不足。另外,那些“绝对必修课”的设置,所体现的是中大法学院而非律师界的意志,同学们往往对这些课程存在的意义以及授课的模式等产生较大的争议。

 

3.5 考试

毋庸赘言,GPA的数值就是我们每个学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最终目的,而考试,就是所有人“中心思之,何日忘之”的永远的梦魇。为了这二十四门考试,我朝乾夕惕,夙兴夜寐,费尽了心机,所投入的精力多过本科时十倍不止,故而最后无论得到何种结果,我大体上总能够问心无愧。单凭这一点进步,就是人格上的一大飞跃,我足以感到欣慰了。而最终果能得到天恩眷顾,于万马齐喑当中偶然拿下几个A,那我就更是感激涕零不知所云了。

中大JD每一门课程的考试形式,都由老师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大纲里面早早公布,以免学生为此而犯疑心病。考试形式多种多样,我所经历过的大体有如下几种:

1. 开卷考试 Open-book Exam

开卷考试是中大JD绝大多数科目的期末考查形式。考试时间一般为三个小时,而如果该科目已经进行过其他形式的考查(如期中考试、期末演讲等),则期末开卷考试的时间则相应地减少到两个小时。在开卷考试当中,我们可以携带除了电子设备以外的任何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无论是教材、笔记还是词典,都是可以的,但借自图书馆的材料是不允许的。这种考试模式,并非法学院自己的主张,而正是香港律师会的要求。

有些人或许会认为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容易,这对于需要大量死记硬背的考试来说,或许是这样,但对于JD的绝大多数考试来说,情况则恰恰相反。在这里笔者要纠正各位看官很可能存在的一个误区,即认为读法律的核心任务就是大量的记忆。其实,在法律行业的生存之道上,记忆固然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更重要的则是如何灵活运用法律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这往往要求我们具有严谨的理性精神、缜密的批判性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灵活头脑。对于有志于从事律师行业的我们来说,一份考查记忆力的闭卷试题反而会比一份考查灵活运用的开卷考试要简单得多,因为在开卷考试当中,老师往往会出大量而复杂的案例分析题(problem question)以及极具争议性的论述题(essay question),这些问题往往在书本当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基于自己对课程知识的把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解决。在这种题目难度较大且时间紧迫的考试当中,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从而“功夫下在平时”以及“笔记至上”就是在JD开卷考试当中生存的不二法门。关于这一点,笔者颇有心得,后面还要详述。

2. 半开卷考试(Semi-open-book Exam

这种考试形式极为少见,事实上笔者也只在马修·张的“民事诉讼法原理”一门考试当中见到过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式。所谓半开卷,指的只允许携带符合严格规定的材料进入考场。例如在“民事诉讼法原理”考试当中,马修·张要求我们只能携带最多二十面(即十张)A4纸大小的笔记入场。

3. 闭卷考试(Close-book Exam

采取闭卷形式的考试,在中大JD的课程当中只占少数。闭卷考试的时间一般是两个小时,题目也一般可以从书本或讲义上找到,故看起来比开卷考试简单。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工作量是一样的,因为背书和整理笔记,二者的痛苦程度实在是难分伯仲。

不过中大JD的闭卷考试有一个特点,即虽然号称“闭卷”,但并不禁止携带语言词典。故虽然自知无甚助益,我每次考试还总是例行公事般背着沉重的英汉、汉英各两本词典入场。

4. 限时家庭作业(Take-home Exam

这种考查形式,一般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期末考试一起作为一种额外的考察手段。在这种形式下,老师一般会在规定的时间发布题目及答题要求于Moodle上,并且指定一个交卷的时间(一般是48小时之后),大家在这段时间内可以任意分配时间,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可以互相交流,只要在指定时间之前把答卷的电子版通过Veriguide提交并把纸板交予counter即可。笔者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因为这段做题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身心在两天左右的时间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且容易受到周围同学情绪的影响,对自己的答案举棋不定,有时反而会犯下画蛇添足的错误。与其这样,还不如在考场上短短三个小时搞定的好。

5. 论文/作业(Paper/Coursework

论文/作业对于某些课程来说,是唯一的考查手段。而对于多数课程,论文/作业都是对于期末考试的补充,在总成绩中占20%40%不等的比例。与内地多数老师布置论文的要求不同的是,中大JD的老师所要求的论文,一律设有字数上限。注意,是上限而不是下限。这个要求正是针对法学院学生的常见病——罗嗦而设的,可谓打到了我们的七寸。对于像我这样的内地学生而言,已经习惯了内地高校在敷衍中写论文的方法,所以来到香港之后面对真正符合学术水准和诚信要求的论文任务,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而且用英文写作,还要与从小就精于此道的香港人和ABC们竞争,我们实在是先天不足。再加上论文这种东西(除非是案例分析题形式的作业),老师本人在评价当中的主观因素非常强,故内地学生想写出一篇形神兼备深得圣心的论文,诚为难矣。所以在内地同学当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原则:尽量避免选修需要提交论文的课程。

提交论文的方法也是比较繁琐的。中大自主开发了一套名为“维诚”(veriguide)的防抄袭系统。所有的同学必须在指定的日子的指定时间(即所谓“deadline”)之前,首先将论文的电子版通过Veriguide提交,然后到自己的中大内部邮箱里面查收一封veriguide自动生成的诚信声明,将该声明和论文都打印出来,在诚信声明上签名,最后把纸版的论文和诚信声明一起提交到counter。要办这么多的事情,实际上无形中提前了交论文的deadline。总之,遇到写论文的课程,就意味着麻烦缠身了。

6. 演讲(Presentation

很多人都视presentation为畏途,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甚至在实习、面试过程当中)所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多一些机会锻炼,总是好的。不过在中大JD的课程当中,以presentation作为考查方式的课程并不多,笔者遇到的除了必修课“个人、社会与法”以外,就要属“中国争议解决”了。演讲的技巧有很多,包括组员的选取、题目的选择、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图表和幻灯片制作、临场发挥等等,总之一切以吸引眼球为第一要务,至于演讲的内容,反而居于次要了。这些经验,笔者会在下面谈到这些课程的时候略及。

7. 平时表现

个别课程会把“回答提问的情况”、“课堂表现”等也列入评价体系当中,但一般只占不超过10%的比重。笔者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评价方式,因为在几十人的大课当中,强求所有人都有突出表现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所谓“表现突出”,过多地反映出任课老师个人的偏好,很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幸好,考查平时表现的课不多,所占比例也不大。

这里还要提一件中大JD的德政,那就是中大JD从来不把“考勤”(Attendance)作为影响成绩的因素。这在某些内地高校的老师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因为笔者在本科就曾经体验过某些老师以突击检查考勤来判断学生“忠实”度并以此在成绩上随意加以臧否。其实大家都明白,老师通过考勤来约束学生,本身就说明自身的无能;仅从学生角度而言,只要最后考得理想,是否出席课堂,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与学校无关。中大JD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可圈可点:一方面,上课时大家的确要在一份“考勤表”(attendance sheet)上签字,但另一方面该考勤表并不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而且实际上如果你不能出席而找人代签的话,也是没人管的。

 

上面说过了考试的形式,那么下面我就以最常见的期末三小时开卷考试为例,叙述一下中大JD的考试流程吧。

首先,中大会在学年开始之前,就一次性公布全校所有课程的考试时间表。每年的八月底,我们只要上网下载,所有的考试科目和日期时间,就都一目了然。所以,我们无需像在内地那样为考试时间的迟迟未定而惶恐。对于研究生来说,这样的安排尤其深得民心,因为我们很多人都需要参考这个时间表来计划自己假期的行程。在学期之中,细心的学生就会常常查阅这个时间表,把关键的日子输入手机的行事历,作为提醒。

每个学期的最后两周是考试周。到了这些日子,GLC的教室都会关闭作为考场之用,只留下大教室LT1和电脑室给同学考前冲刺。周一到周六,每天可用的考试时段也是早、午、晚各三个小时,和上课的时间安排一样。但是,为了照顾那些平时还要上班的兼读制(Part-time)同学,大多数的考试都尽量安排在晚上六点半到九点半进行。其实这样的时间安排还方便了一类人,那就是以我为优秀代表的夜猫子流派以及某些登峰造极者的通宵复习流派。

时间一过中午,GLC的两间备考房就开始陆续有人进驻了。纵然是平时十分要好的朋友,彼此见面也仅仅是打个招呼而已,目前是各人自身难保,早已无暇叙什么兄弟之情。只见LT1的阶梯型座位上,山头林林总总,你占高地,我占平原,自成一体。大家落座之后,纷纷各自祭出凝结着自己数月心血的杀手锏——精品秘制笔记,埋头钻入玄之又玄的意境当中,慨然忘我,天塌不管。偶有一些携带电脑上网上msnFacebookQ者,可谓好整以暇,大有“谢安棋畔走苻秦”之风骨。周围的衮衮诸公见状,最多也不过激起心底那一丝酸楚的腹诽,而面对眼前那堆积如山的笔记和讲义,早已连对这些人表示鄙视的心思都没有了。如果有好事者原意点一首歌送给那时的我们,笔者认为前几天在本人博客上推介过的《决战前夕》实在应景。

许多人面对这透不过气来的宁静,或许在思维短路的刹那间,还会埋怨天地不公以万物为刍狗,还会悔恨自己平时不努力考前徒伤悲,但无论如何,吃饭的心情是绝对没有的。于是,午饭时间过去了,下午茶时间也过去了。眼看着到了晚饭时间,却又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了,于是只好无奈地挥挥手,没有遮挽一下,也让它匆匆过去了。很多人之所以成绩不理想,窃以为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大抵是因为蹉跎了两顿饭之后早已经难以安慰那嗷嗷待哺的肠胃。我等的辛苦,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下午四点,距离考试开始还有两个半小时的时候,柜台的工作人员就会在GLC大平台的墙上贴出考场安排。这个考场安排是按照该科目学生花名册的字母顺序排列的,上面列出了每个人的考场和座位号。我们只要在四点钟以后到平台那儿去看一下自己在哪间教室考试,再到那间教室的门口看一下平面图,了解到自己座位的位置,就可以继续回去冲刺了。

六点到六点半这三十分钟,是GLC紧张气氛发酵升华的时候。到了这段时间,同学们基本上都到齐了,而自习室的位子明显不够,于是公共讨论区和电脑区都挤满了惶恐而惴惴不安的小心灵。有的人仍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埋首在LT1和电脑室里犹作困兽之斗;更多的人则早已不堪重负,干脆来个破罐子破摔,到公共区呼朋引伴大摆龙门阵,好友之间召开战前动员大会,也庶几可以活跃身心;也有些人故作深沉,或故作悲戚之状,而暗地里早已胸有成竹,他们冷眼旁观这些穷形尽相的众生,规划着自己三十分钟后的一鸣惊人,一切扮猪吃虎的谋略,早已在悄无声息中部署停当了。与同学一样忙的,则是任课老师和GLC的职员。在这三十分钟当中,任课老师要把考卷交给职员,由职员事先分发到各考场,并安排各考场的监考人员到位。中大这种考前封闭考场,考前分发试卷的做法,笔者认为又是相比内地高校而言的一大德政。这种做法避免了内地各种考试中由于进场之后才分发试卷而频频出现的乱像,使得考生可以很快进入状态,是为增强行政效率的重要举措。

到了六点一刻之后,考生们大多已经群集在GLC各小教室考场门外狭窄的走廊里,三三两两或交头接耳,或埋首苦读,作着各自龙门前的最后一跃。

六点二十五分左右,各考场的大门准时打开,大家鱼贯而入,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按照开卷考试的要求,我们要马上把学生证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以备查阅,并且迅速将自己所有在考试中要用到的材料摆在桌上。所有没有在考前摆出来的材料,在考试开始之后就都不能看了。少顷,监考员步入考场(笔者由于姓氏的缘故,每次考试都是在第一考场,故每次都得以“有幸”地承蒙任课老师亲自监考)。该名监考员会在白板上大字书写课程名称、课程编号等信息,并提示同学在答题本的封面上填写自己的学号和座位号。中大JD的考试,为了保证公平,一律不准学生在考卷或论文上题写自己的姓名,而一律以学号和座位号代替。这虽未必真的能够确保老师无所偏见,但毕竟表达了学校的一个态度,让我们做学生的感到舒心。

试卷此时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但没有监考员的命令,我们谁都不敢翻看。试卷包括一本中大统一格式的答题本和试题若干页。我们在答题本封面上填写了科目名称和学号等信息之后,就坐等最后的指令了。面前的试题,只有题写着“未经许可不得翻页”字样的第一页面对着自己。在这第一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明了各项考试要求,包括试题有几页、一共有几道题、都是什么题型、我们需要选作几道等等。我们必须利用这最后的空闲时间仔细阅读这些要求,否则答题的时候漏答或多答了什么题,可就是致命的了。

几分钟之后,监考员认为时间已到,就当众读出教室墙上悬挂之钟表所显示的当前时间,并把该时间书写在白板上,并加三个小时,书写交卷时间。就在这一刻,命运之锤沉重地落下,掷地有声。冰凉的手指颤抖着翻开试题,三个小时的鏖战就此拉开帷幕。虽然鸦雀无声,但人人心中却都如同响起了一声炸雷,顿时风波骤起,杀声震天……

后面的事情,没有太多好说的。

中大JD的开卷考试,出题时的政策就是不打算让我们做完,所以像我那样每次还能奋笔疾书赶在最后一刻在逻辑上把每一道题写完备的,就已经是万幸了。只是苦了那些书法家们,他们对字体美观的执着往往拖累了进度,造成了多少阙文,多少遗恨……

然后就是三个星期之后,出成绩的那个日子,仍然是提前一年全校公布日期,到了那一天的下午两点,上My CUHK系统上自行查阅。每年三次,提心吊胆,血压升高,乍悲乍喜之后,方知人生如梦。不过至于感慨过后,是去还酹江月还是去自挂东南枝,那就端看圣上的天意了。这些日子,我共经历了六次,每一次都是一言难尽,欲说还休,不如不说罢。

至于成绩,香港这边采取的不是百分制,而是由百分制换算而来的“十二等制”,即从AD-再到F,共按百分制成绩划分成十二个等级,最终成绩按等级计分,每个等级赋予一定的GPA数值。请各位看官原谅,我只有在这里不得不隐晦其词,不敢将自己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可怜成绩晒出来见笑于方家。但其实阅过我后面的课程感想之后,本人的实力究竟如何,恐怕还是瞒不过细心的看官的。

 

在下一章里,我将把自己所修读过的这二十四门课程,按照时间顺序,简述感想与心得。敬请关注。

http://i.creativecommons.org/l/by-nc-sa/3.0/hk/88x31.png
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香港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