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交给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的最终版

(2008-06-20 09:39:06)
标签:

财经

分类: 匹夫忧国

 

第一:移民问题

    这次罕见的地震灾害导致将近5000万人受灾,大多数重灾区已经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如此密度的人口,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和活动房中,挤在受灾较轻的周边城市,不但给这些周边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和资源压力,同时也不利于灾后防疫和心理重建。此外,大量建造临时性住房,不仅难以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问题。因此,在自愿的基础上,甄别和分批次地进行有组织以工代赈、以学代赈的移民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特别是对灾后孤儿、家庭残缺但有劳动能力者、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应分别采取全国范围内领养、以工代赈、分点筹建孤寡和残疾人赡养院等形式进行分流,并对在工作地有长期居住意愿的,应给与相关的政策支持。

    目前,震灾导致四川汶川等地人居条件大幅下降,如果不能通过移民工作减轻灾区重建压力,也会导致今后的重建事倍功半。大量的资金将投入到负担灾民临时性生活上面,在重建重点建设方面大打折扣。因此,建议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解决1/6甚至1/4的灾民顺利转移,将对今后的重建起到莫大的作用。

 

第二:大行政规划

    对于灾区未来城市定位的规划,是今后四川灾区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

    古语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地处青藏高原边陲,多山多河流,交通十分不便。这次震灾由于直接破坏了震区的公路铁路网,空中运输线能力有限,以及地貌复杂等原因,导致救援工作在初期展开不利,暴露出四川交通的天然劣势。如何在重建工作中,重新规划行政区属,成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以大行政区域矫正以往乡镇分散的弊端。很多新闻媒体报道都认为,建筑安全是未来重建规划的重点,这其实是偏颇的。我国早就实施了建筑防震的相关标准,按照新标准修建的新建筑,在这次地震中大多有值得称道的表现。但是,此次地震受灾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山体滑坡,却往往被人忽略。

    由于四川震区绝大多数乡镇都属于自然居住区,因此在选址上,没有从减灾的高度对自然居住区进行有效的规划。而如绵阳等新兴城市,因为当初三线建设的缘故,在选址、交通、安全等多方面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就较为科学合理,在本次重大灾难中,绵阳不但挺过了这场灾难,还成为灾区最大、最重要的安置点。

    因此,在未来灾后重建中,建立大城市区域规划,减少分散乡镇,发展高效农业为基础的特色工业区,是未来减灾的关键所在。

    其次是新城市发展问题。除了减灾之外,新居住区的功能性规划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灾区主要产业为农业、矿业、旅游和军工,在规划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将基础农业和特色工业相结合,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基础,通过定向招商引资,形成大城市化的具有特色工业特点的产业链集群,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的矿业、旅游和军工等基地,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使生产规模化与效益最大化,才能为今后灾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唐山震后重建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第三是交通问题。四川震区交通修复工作已经逐渐展开,在修复过程中,应本着抢修主要通路、连通次要通路、缓修偏远通路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通、加固连通灾区的几条重要通道,并达到一定标准的抗震、抗灾、抗泥石流等级。这几条通路最终应完全连接未来规划中的几大居住区,和满足居住区与外部交通运输的需求。

 

第三:打造中国西南绿库

    通过科学规划,实现集中居住、集中生产和集中消费模式的新居住区,将为四川地区地域承载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震区不适合居住的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得到充分的修整和保护。可以规划出大片的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以保障在我国西南地区形成较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区。

    同时,在新的居住区规划的同时,必须优先考虑发展节能减排产业,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和浪费。由于灾后重建规划合理,节约的部分资金可以用作对灾后重建地区的环境保护基金,通过金融手段,鼓励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将四川受灾地区变成我国第一个环境友好型片区的典范工程。

    由于四川山多河流多,本身就具较好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将对我国整个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这将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举措。因此,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如何保护环境,创造一片自然生态区,形成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绿色大本营,应该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点之一。

    总之,科学、有效、集约的灾后重建规划,是对灾区灾民今后生活、工作和发展负责任的决策。因势利导,尽管我们无法将已经发生的灾难化解,但是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将不利变成有利,将损失减少到最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512震灾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