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九征之法出自于《庄子·列御寇》篇。征是检验考察的意思,九征就是检验考察人的九种方法,它虽不是庄子思想的典型代表,但对我们今天的为人、为官、处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庄子九征之法的具体内容
《庄子·列御寇》篇云:“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则,杂之以处以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一)远使之而观其忠
让他远行看他是否忠诚。君子慎独,在无人监察的环境下,仍能恪忠行事;小人则不同,一旦无人监察便会放纵自己,置法纪于不顾。因此要考察一个人,就要派他去远处工作,让其感觉无人监察,这时再观察他的行为,才能断定其是否忠诚。
(二)近使之而观其敬
让他在身边工作看他是否恭敬。君子素其位而行。修养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行为始终如一;修养差的人,一旦与领导相处时间长了、熟悉了,就会失去恭敬之心,并开始轻慢无理,不守规矩。所以要考察一个人,还要把他派到领导身边,天天与领导共处,让其逐渐没有约束和顾忌,这样就可以考察他是否真的恭敬。
(三)烦使之而观其能
让他处理复杂的事物以观察他的才能。完成一般工作不难,只通过一般工作难以选拔人才。只有在危机和多重任务的重压之下,才可以看出一个人办事能力的大小。因此,应该在复杂的情况下让一个人去处理复杂而难办之事,以此考察其办事能力。
(四)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突然向他提出问题来观察他的智慧。知道大家都普遍知道的东西,并不能显出一个人的真实才干,只有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向他提出问题,观察他的反应,才能知道他是否有真才实学。因此看一个人是否有渊博的才学,就应该突然向他提问。
(五)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在紧急情况下与他相约,看他是否守信用。平常的时候人们都会信誓旦旦,很难看出谁真正能恪守信用。危急关头,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守信用。因此,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与一个人相约,才能看出他是否真的守信用。
(六)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让他看管钱财看他是否廉洁。当一个人不掌管财物的时候,都可以标榜自己的清廉。所以,要考察一个人是否清廉,最好放手让他掌管财物,这样清者自清,浊者立现。
(七)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告知他危难的事情,来考验他的节操。面对危险,人的表现是最真实的。一个人是否真的临危不惧,是否真有节操,只有在危险时的表现,才是最可信的。
(八)醉之以酒观其则
看他醉酒后的表现以观察它的仪态。醉酒可以将人对自身伪饰尽量解除,还原其本真的状态,显现其真实情志。因此,可以借醉酒对他的为人做出真实的判断。
(九)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让他男女混居,与异性充分接触,来考察他是否好色。
二、庄子九征之法的现实意义
庄子识人的九征之法,其主要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识人、用人的考量标准和考量方法。
(一)九征中阐明了识人、用人考量的标准
在九征之中,识人、用人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德,一个是才。其中,德包括忠、敬、信、仁、节、则、色;才包括能、智。在两者比例中,“德”占七项,“才”占两项。也就是说,在识人、用人上,首先看德,其次是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矣。”
庄子与司马光的论述,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德的重要性。德行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但却德行卑劣,那么他的才华只是助纣为虐的工具,这样的人还不如没有才华。这对领导干部来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陈云指出:“德才相比,我们更注重德,就是说确实要选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同时,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不行。”
这就是人才考量的标准问题,即德与才。
(二)九征中阐明了识人、用人考量的方法
庄子认为,要想真正去考察一个人必须通过实践。所以庄子提出的远使之、近使之、急与之约,卒然问焉,杂之以处等等,这都是实践。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话:“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要客观综合的评判一个人,首先要看他当前言行的好坏,其次要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当前的言行,第三要看他的用心和出发点是否纯良。如果用这三种方法来考察一个人的话,那此人还有什么可隐藏和掩饰的呢?也就可以给此人作评判了。
由此看来,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才能充分了解一个人,才能判断一个人的优劣。实践是检验人才的标准。
这是庄子提出的人才考量的方法。
三、庄子九征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在实践中要灵活、综合运用纠正之法,不应孤立地断章取义,更不应教条化,生搬硬套。
(一)取人不可求全责备
庄子的九征之法对识人标准涵盖得非常全面,如果逐一对号,恐怕不会选到可用之人。因为人无完人,完全符合九征中所有标准的人极少。所以,在考察人的时候,结合九征之法,要考察人的主要方面。
有一个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
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
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在这个故事中,老锁匠要考察的除了技能外,更主要的是职业操守,二徒弟在技能上虽稍逊一筹,但在操守上高出许多,这是被老锁匠选中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运用九征之法时应注意要考察人的主要方面。
(二)考察避免刻意为之
所谓刻意考察就是单纯为考察人而设定考察项目,让被考察者回答问题。有许多问题,被考察者的回答非常精彩,颇为符合考察者的要求,但答案却未必是被考察者的真实想法,这样的考试就不能保证真实的。所以,要在自然的状态下,在被考察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考察一个人,往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实情况。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有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结果却都未被录用。这时,有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门后,看到了地毯上的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把它扔进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这个纸团吧!”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只见上边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公司任职。”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为了这家著名公司的大总裁。
所以,自然状态下的考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三)考察要用发展的观点
人是发展变化的,一个人过去有污点,并不表明他永远这样;一个人当下很好,并不代表他将来也一样。
晋代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被乡里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当时,宜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害百姓。宜兴的百姓把他们称作是三害,三害之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山中杀猛虎、下海杀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上山杀死了白额虎,马上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时浮时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三天三夜没有上来,当地百姓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但周处最终杀死蛟龙上岸。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时,才知道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在陆云开导下,周处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浪子回头金不换,对人的评价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
宋人有这样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圮边愕不平。人物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诗的前两句说了两个典故,讲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淮阴侯韩信,一个是留侯张良。
韩信少时曾受胯下之辱,大家都以为他胆怯,但他有大的志向,不同市井无赖一般见识,因而安然忍受,没有发作。可是,当他功成名就之后,却没能坚持“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的作风,结果“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司马光语)。
张良年轻时在下邳的桥边遇到黄石公,黄石公故意把鞋丢在桥下让他去拾,他曾“愕然不平”,“欲殴之,为其老,乃强忍”。似乎不够成熟。但在后来不但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屡建奇功,还善于急流勇退,死后被谥为文成侯。
如果不看他们两个人的晚年,就不能得出韩信不如张良的结论。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注重运用发展的观点,对于识别人才高下、优劣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考察一个认识,要通观一个人的全部,不能仅凭一时一事而妄下结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