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
http://s1/middle/45ab394b077b62a6e1d70&690
1.
中国的一些古语不足为训,如“十年寒窗”之类就是,要学生苦读。我认为,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得好,要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不是我的形象。我是顺其自然,发展自己的兴趣。
2.
我觉得一个人用功读书是好的,可是除了用功之外,应该想办法发展个人的兴趣。青年人应该多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即使是一知半解,也比完全不懂来得有用。青年人应该常常到图书馆去浏览一下,开卷有益嘛!要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一些。
3.
我觉得中国留美研究生的兴趣太窄,对一般事物的兴趣也很窄。这或许是受了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压力,每个人都在战战兢兢地抓紧时间钻研、苦读,没有闲暇关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我总是劝他们多一些兴趣。
4.
学一个东西不止要学到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技术上面的特别的办法,而且要对它的意义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欣赏。假如一个人学习以后,他不觉得其中有的东西是美妙的,有的东西是值得跟人辩论得面红耳赤而不放手的,那我觉得他对这个东西并没有学进去,他只学了很多可以参加考试并取得很好分数的知识。这不是真正做学问的精神。他没有把问题里面的基本价值观掌握住。
5.
学一个学科,不止是物理学,不但要掌握住它们里面的知识、定理和公理,更要掌握这些知识、定理和公理的意义、精神及其重要性,等到你觉得这些东西重要到一定程度时,你才是真正把这些东西吸收进去了。
6.
中国的传统学习方法,即从大原理开始,从最抽象、最高深的原理开始,一步一步将结果推演出来,我名之为“演绎法”。它有很大的好处就是少走弯路。西方的学习方法不一样,人们的注意点不是最高原则,过去的成就,而是最新出现的现象。他们的方法是抓住这些现象来进行求证、探索,我名之为“归纳法”。使用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和实际问题比较接近。“演绎法”是学考试的人用的办法,“归纳法”是做学问的办法。两个地方的教育都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
7.
中国已有各体系内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科内,倾向于走两个极端:或者太注意原理的研究,或者太注意产品的研究(制造与改良),介于两种研究之间的发展性研究似乎没有被重视……
这些研究不但对美国本世纪的工业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日本近30年工业起飞,基本上是建筑在发展性研究和产品研究的成果上……
这个历史发展的顺序:先实际后原理,先短、中期后长期,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绝不是偶然的。
8.
中国知识分子有大量的优点,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往往自视清高,瞧不起与商业有关的人。这种观念,妨碍了一些优秀人才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影响了高技术向经济的转化。
9.
西方的文化是具体的文化,比较倾向于准确、细致的研究,而中国的文化则倾向于宏观、整体的研究。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区别。这个区别,与中国虽然有五千年的历史高水准文化,而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来是有密切关系的。
10.
今天的中国从儒家传统向西方传统走了一步,比较强调个人的价值了。这不要怕,走了这一步我看更好,因为不论哪种观念,如果弄得太根深蒂固,尤其将其礼教化、神圣化,会产生不好的后果,或者阻碍进步的后果。
11.
假如今天有人问我,你觉得你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12. 爱因斯坦的工作表露出了他有力的深刻的物理洞察力。他有强烈的美感和结构感。他既大胆而富有创造性,又沉着而当仁不让。1935
年他在居里夫人逝世时讲了一段话:
在居里夫人这样巍峨的巨人已经结束了她的生命的时刻,让我们不仅仅回顾她的工作所带给人类的丰硕成果。领导人物的道德品质比之他们纯粹的智慧结晶,对于一代人以及对于历史进程也许有更巨大的意义。而智力的成果本身与人的品格的关系,也远比通常以为的要密切得多。
爱因斯坦自己就是追求科学所需要的力量和毅力的象征。他的研究工作是在他之后的科学家的灵感和勇气的源泉。
13.
不要过急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学数学或其他学科,因为人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这个年龄要让孩子在心理上和学习上保持全面平衡地发展……概括地说,我看不出急于求成有什么好处,而我看得出来拔苗助长是有严重危险的。
14.
中国未来的经济文化发展,中国的前途,必须要有很多有新思想、会动手的人才,成为中国发展的支柱。将有才干、肯努力的年轻人向这个方向引导,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是我一生的目的之一。
15.
有两种学习方法: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着重按部就班的学法,这种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训练出来的小孩,比较有耐心,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对于考试有许多帮助。另一种学习方法,可以说是渗透式的学法,西方文化的教育方法,尤其是美国的教育方法,着重广泛的知识。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不怕新的东西。看了一些新东西不太懂,但多看几次以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吸收进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搞前沿科学的,这是必要的、不可少的学习方法之一。
16.
美国的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怀疑。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合理的内核。他们热衷于辩论,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柏和谬误,把过时的或者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扬弃掉,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而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接受,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中哪些部分是在未来大可发展,哪些是必须淘汰的。他们的导师根本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背之处。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美国的学生应该学一些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学生则应该学习美国学生那种敢于怀疑,勤于辩论的学习方式,把辩论放到与学习同等的地位上去。
17.
科学技术需要向新的东西发展,需要发掘新的人,用新的想法来得出新的结果。这不能用“论资排辈”的方法来评价。我的印象,过去的评价体制,相对地讲,把许多资深专家的意见看得太重,给了非常重的责任和非常高的荣誉,而对年轻人的意见不太重视……
因为,每一个学科里,最生气蓬勃、能够决定科学前途和方向的,是年轻人,所以,年轻人的意见应该被重视。
18.
近年来,西方观察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是一个有无比潜力的国家。21世纪可能是中国的世纪。潜力在哪里?在年轻人身上。同学们,就在你们身上。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在这个高等学府里,请不要忘记你们就是中国无比的潜力。21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就要看你们的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