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就了解了半坡氏族,但十一假期亲睹半坡遗址后,感觉有明显的差别,又一次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本与实践结合是认知和感知事物的最好途径。
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址”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

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它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

半坡部落的范围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在发掘的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大量的遗物。




遗址大致分为
3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中间又有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将居住区分为两片,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分的两组布局。大壕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作坊窑址群。
以下是根据遗址模拟的当时半坡人居住和生活状况

半坡氏族的墓葬共发现250座,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墓,共174座,一种是小孩墓,共76座。成人墓多位于大围沟外北部的氏族公共墓地中,一小部分在沟外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还有两具屈肢人骨架埋在居住区的窑穴中。小孩墓有73座是瓮棺葬,两座无葬具,另一座是按成人葬法埋葬的,小孩和成人基本上是异地埋葬的,小孩埋在居住区房屋近旁,成人则埋在部落居址之外。
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半坡遗址宣传页及半坡遗址门票票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