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的由来及古代端午习俗

(2008-06-07 23:11:26)
标签:

文化

  端午节的由来及古代端午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代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各地也都有着很多传说。把这些说法罗列出来,至于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还有赖于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及古代端午习俗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荫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端午节的由来及古代端午习俗

    一些记载古代端午习俗的史料,现辑录如下,大家或许能从中得到些启发,也算是对端午节的纪念吧。

    1、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宗懔:《荆楚岁时记》

    2、 京师谚语:善正月,恶五月。 --《燕京岁时记》

    3、 五月盖屋,令人头秃。 --《风俗通》

    4、 是月暑气方盛,可以登高远望,顺阳居上。 ---《太平广记》卷二十一引《月令》注

    5、 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宗懔:《荆楚岁时记》

    6、 端午,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7、 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 ---《岁华纪丽》

    8、 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白居易:《观儿戏》

    9、 端午刻蒲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 ---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卷八引陈元靓《岁时广记》二十一引《岁时杂记》

    10、 五月五日采艾悬于户上,以禳毒气。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玉烛宝典》

    11、 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详,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燕京岁时记》

    12、 台州师彦参夹山语:炙疮瘢上更著艾。 ---《通俗编》卷三十引《五灯会元》

    13、 是日,竞渡,采杂药。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武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是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宗懔:《荆楚岁时记》

    14、 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艺文类聚》卷四引《大戴礼记》

    15、 以五色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宗懔:《荆楚岁时记》

    16、 五月五日,集五彩缯为之辟兵。 ---裴玄《新语》

    17、 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令人不病,曰长命缕。---《风俗通》

    18、 夏至著五彩辟兵,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瘟疾。 ---《太平御览》卷二十三引《风俗通》

    19、 五月五日剪鸲鹆舌,以能学人话。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异苑》

    20、 续命缕分赐百官。 ----《宋史。礼志》

    21、 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

端午节的由来及古代端午习俗

    22、 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之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练叶插五彩系臂,谓之长命缕。 ---宗懔:《荆楚岁时记》

    23、 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蔌蓼,名曰俎龟粘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

    24、 仲夏端午,烹骜角黍。 ---《风土记》

    25、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续齐谐记》

    26、 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 --- 《续齐谐记》

    27、 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已。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东京梦华录》卷八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

端午节的由来及古代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及古代端午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及古代端午习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